他用文字张扬历史——记全国劳模、国家一级作家秦俊
2013/10/9 15:00:4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处豫西南盆地的南阳,从来就是卧虎藏龙英才辈出之地。从古代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到当代被世人刮目相看的“南阳作家群”,无不彰显着南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南阳作家群中,继“帝王”作家二月河之后,又有一位独具创作风格,渐入历史小说创作佳境的新秀,引起文学界极大的关注。他,就是全国劳模,国家一级作家,南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秦俊。
长城蜿蜒数万里,是由一块块砖石垒砌的结果;历史能够连绵延续,世世代代的史学工作者的劳作功不可没。毕业于历史系的秦俊,深知修好历史传承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和激励作用。在南阳市地方志工作20余年,秦俊始终把修好南阳地方志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1964年,发生在南阳的一件事一直鞭策着秦俊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追求。那一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到南阳搜集建国前在宛西(南阳古称为宛)搞地方自治很有影响的别廷芳的资料。因为缺乏历史知识,负责接待的南阳一位领导几乎与路易·艾黎吵了起来,原因是这位领导认为别廷芳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土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怎么能为他树碑立传呢?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步路易·艾黎的后尘,也来南阳搜集别廷芳的资料。他当时要求看看别廷芳三十年代自治时修的一座洋桥(水泥桥)和石龙堰(既能灌溉又能发电),结果南阳的同志让他看了洋桥后还要他去看南阳大桥,看完石龙堰又要他去看丹江大坝,弄得艾恺哭笑不得。
为什么南阳的事,河南的事,我们河南人、中国人自己不研究,外国人却这么感兴趣?为什么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国史、县史,还要研究中国的地方人物、民情风俗?面对南阳人对历史特别是对本地历史知识的缺失,秦俊决心用自己勤奋的劳作成果来修补这个缺失,以张扬我们自己的历史。从此,为南阳地方志的编修奔走呼号,为搜集挖掘人物、民俗素材夜以继日地工作,便成了他生活的中心和重心。正是由于他百折不挠的努力,南阳的修志工作才扭转了落后局面。在他主持或参与的16部县区志史、150部部门志和地情书中,就有31部荣获全国或省史志成果奖。南阳地方史志和地情书的编纂,为展示和反映南阳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搭建起一座平台,对沟通和发展南阳与世界交流合作提供了方便。秦俊自己,也就成为全国唯一一位因修志而荣获“五一”奖章的劳动模范。
“小说是地方志的儿子。”这是秦俊常说的话。
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俊,最不愿看到家乡南阳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白白闲置浪费。从1987开始,在修编地方志之余,他又为自己开辟了另一个劳作的工场:以民间的视角,审视和发掘历史题材,创作历史小说。
就这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厚重的素材积累,加上更加艰苦的脑力劳作,让秦俊又成了历史小说大家。《乱世枭雄》(合著)、《落第状元》、《奇侠樊钟秀》、《光武帝刘秀》(三卷)、《汉宫残阳》(三卷)、《汉武大帝》等长篇历史小说相继推出,四部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引起史学界和文学界广泛关注。特别是《伤兵东四郎》一书,被原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作为礼品赠送给原日本官房长官二阶堂进。有些日本朋友被书中那些善良的中国人所感动,还出资7000万元人民币,在南阳创办了酒精厂和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乱世枭雄》被改编成《别廷芳传奇》电视剧后,不少人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著名作家二月河对秦俊的小说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通俗而不庸俗,乡土而不泥土;从众而不媚众,入雅而不佞雅。
矢志修志,用文字传承和张扬历史的秦俊,工作上没得说,生活中也像作文一样,做人一身正气。有一次,他因事乘汽车回南阳,途中,两名歹徒手持利刃抢劫钱物,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秦俊挺身而出;1998年春节,他年仅10岁的儿子秦伟抽得“1998年中国体育彩票大奖”,得到一辆豪华桑塔纳,扣除税收款后获得12.5万元的奖金,他说服家人捐了出来,设立助学基金,用来救助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特困学生。
“乐善好施、疾恶如仇。”熟识秦俊的人们总是这样评价他。文/张桂丽 本刊记者 张勇【原标题:他用文字张扬历史——记全国劳模、国家一级作家秦俊】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地》 2005年第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