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华伟圆了孩子们的求学梦
2013/10/9 10:12:0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正阳县油坊店乡赵店村尚冯庄育新小学校长梅华伟历经3年,投资118万元,负债36万元,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盖起一所占地5000平方米的2层26间寄宿式教学楼,结束了该村没有教学楼的历史,圆了方圆几十里孩子们的求学梦。
再穷不能穷教育
2012年4月16日,正阳县教体局局长王树林到油坊店乡赵店村尚冯庄育新小学视察工作,看到400多名留守儿童在教学楼里安静地学习,他激动地对梅华伟说:“因为你的不懈努力,这方圆几十里的孩子都有了舒适的学习环境。”
梅华伟的家乡在正阳县油坊店乡赵店村,素有鸡鸣听三乡之称。赵店村附近的乡村孙庄、陈冲、雷岗、高湖、甘楼、魏龚和谢寨村有8000多名村民,近千名适龄儿童。而处于中心位置的赵店村,多年来一直没有一所教学楼。
1997年,高中毕业不久,25岁的梅华伟决心在教育方面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办学经验,你有啥资格办学?”妻子龚巧云撇嘴说。
“当时确实没啥积蓄,但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咱创造条件也要上。”梅华伟说。
梅华伟的举动得到了乡亲们的拥护,更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同年2月,他和堂兄梅征华筹资2万多元,盖了12间瓦房当校舍,开办学前班至六年级共七个班级,命名为尚冯庄育新小学。出乎梅华伟预料的是,当年他就收到了150名学生。10年来,梅华伟兢兢业业工作,他的付出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
大家都很佩服他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加上原来的校舍已经破旧,1997年,梅华伟决定改建教学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梅华伟说。
梅华伟在自家的18亩责任田里划出近8亩地,和堂兄梅征华、弟弟梅花波每人投资20万元,于 2007年10月破土建寄宿式新校区。但就在工程要封顶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梅征华和梅花波打了退堂鼓。
为了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妻子的鼎力支持下,梅华伟咬牙将自己的楼房以6万元的价格卖了,又到乡信用社贷款25万元。2008年11月,教学楼封顶了。
教学楼竣工了,宿舍建好了,餐厅建成了,路面硬化了。为了抬高5000平方米的场地,梅华伟和妻子不分昼夜地拉了1000多架子车土;新校区的空地需要填平,他又一鼓作气,拉了200多架子车土。这一共节省资金2万多元。
建校3年来,梅华伟吃住在工地,学会了垒墙、水泥配料等,连建房的工人都说他是位 “好把式”。2010年1月,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校区落成。
“3年来的日日夜夜,一千多天的辛辛苦苦,我们油坊店乡赵店村的第一座教学楼终于竣工了。乡亲们激动,孩子们欢呼,多少代人的梦想实现了。大家都很佩服他。”正阳县油坊店乡赵店村支部书记余高举告诉记者。
400多名留守儿童的新希望
为了帮助更多留守儿童,梅华伟在学校附近挂起“残疾儿童和孤儿免费就学”的牌子。这牌子一挂就是15年。
王店村耳聋男孩王伟入学4年来,一切费用全免,家长实在过意不去,执意拿出100元钱,被梅华伟婉拒了。李庄的15岁女孩王宁,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与外婆相依为命。王宁上学没有拿过一分钱。15年来,梅华伟先后为学生免去7000多元费用。
为了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梅华伟象征性地收取300元学费。留守儿童甘雪兵有尿床的毛病,梅华伟将手机定时,每3个小时喊他一次。转校时,甘雪兵拉着梅华伟的衣角不愿走。
梅花香自苦寒来,15年来,从育新小学走出来的1000多名学生中,有41名先后考上了长春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
“让400多名留守儿童揪心的是通往学校的一条900米长的土路,阻碍了更多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希望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帮助我们解决一下。”谈起育新小学的未来,村支部书记余高举说。
梅华伟告诉记者:“为了盖教学楼,我的20多万元贷款到现在还没有还清,实在没能力修这条路了。我们对这条路也没有抱太大的想法,下雨时只要不再深一脚浅一脚踩泥巴就行。”
“我们将积极和教育部门沟通,改善路况,使赵店村的孩子们尽快接受义务教育。”正阳县油坊店乡党委书记冯伟说。【原标题:梅华伟圆了孩子们的求学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驻马店网 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