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金少庚长篇小说《村庄梦魇》研讨会”在南阳召开。南阳作家群知名人士周同宾、廖华歌、马本德、万年春、薛继先、刘正义等近20人参加研讨会。
金少庚,现任唐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河县社科联主席,17岁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发表新闻、散文、小说等作品4000余篇,出版有《金少庚新闻作品选》、《庄稼地里出新闻》、《消失的河流》等新闻、文学作品集。近年开始涉足小说创作,《村庄梦魇》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村庄梦魇》以上世纪60年代唐河发生的粮荒事件为背景,围绕灭门惨案、掘墓盗尸、灵蛇报恩3条故事主线,生动刻画出为家无私奉献的母亲、丑恶阴险的村长刘老黑、人性回归的土匪九爷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母爱之伟大。小说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哲理深邃,在《南阳广播电视报》连载后,社会反响强烈。
与会作家学者就《村庄梦魇》的时代背景、题材选择、故事结构、历史内涵、文学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也对作品存在的问题给予了中肯评价和建议。
周同宾:传奇故事拽住了读者
《村庄梦魇》可谓以故事性取胜。中国的传统小说,其实都是以故事性取胜;中国的老百姓们看小说,也都是在看故事。报纸连载小说,如果故事性差的话,很难拽住读者。《村庄梦魇》围绕3条故事主线交叉叙述,相互转换,给读者呈现一个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一个成功。
小说极具传奇性。《村庄梦魇》里有众多奇特的故事,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一般小说所没有的,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的,所以它具有传奇性,也更易于吊足读者胃口,“牵引”读者心急火燎地读下去,“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乡土性也是《村庄梦魇》的一个特色。小说通过一个个人物形象、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撕裂和嬗变,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南阳大地上乡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甚至有种文化的意味,婚丧嫁娶、吃喝拉撒、日常生活等等在小说里都有很生动、很直接、很细致的描摹和反映,让人身临其境。作品中描写到的风土人情、农村的生活习惯、土匪的生活等等,我认为都是很生动的。
总而言之,这部小说是可读的,作者在出书前再精细地打磨下,会是一部好书。
(著名作家、市作协副主席)
廖华歌:写一个让人震撼的特殊时代
《村庄梦魇》这部小说,我感觉出乎意料的好。“粮荒”这个重大事件作者把它写出来,可以称得上是对特殊时代的一种折射。同时,作品中又有方方面面的思考,痛苦的、伤痛的等等,让人非常折磨、非常纠结,十分震撼。
作者很年轻,但文笔老道、亲切、可信。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较大,空间也比较宽阔,承载的东西很多,所以它是厚重的,揭示的问题是重大的,给人留下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小说着重刻画了母亲这样一个人物,作者写母亲经历的一些事,其实是写一种命运,是写像母亲一样的人的悲苦命运,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但他们却又坚强地站立起来,让人感动。
小说曲折有致,确确实实有看点,不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惯常写法,也把一些现代写作手法融入其中。同时,作者也把自己的诗意浸润在字里行间,语言很见功力。成书时,应把个人悲剧、时代悲剧再突出一些,写得更极致一些,让人铭记。
(著名作家、市文联党组书记)
马本德:“黑色幽默”备感心酸 刘正义:苦心塑造鲜活形象
马本德认为,《村庄梦魇》题材选择得很好,有深入开掘的价值。作者将乡村人生活写得很驳杂,很浑厚,很有看点。整部小说从人物到事件都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作品采用“散装结构”进行叙述,给读者造成了阅读期待;采用“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刻画母亲、九爷、“猪剥皮”等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同时又让人备觉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