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香港文汇报专访报道我校著名结构力学专家王光远院士

2013/9/29 11:03:26 点击数: 【字体:


    「建造房屋要先考虑抗震能力,提高抗震能力必然增加工程成本,结构力学就是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达到既省钱又有效抗震的双重目的。」 

   结构力学,外行听来深奥而生涩,王光远院士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诠释其中的要义。 

   尽管年届83岁高龄,不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但从他的言谈举止,记者感觉到他的心还在一线,惦念着他所挚爱的结构力学、工程设计,关心着中国的土木工程学与抗震工程事业的发展。 

   这份执着令人感动。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十大研究课题。作为土木建筑专家,王光远响应号召,参与研究课题之一的「抗地震结构的计算方法」。 

结构计算法 开国际先河

   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运用原苏联的计算方法,即在建筑物的设计中都是把真实的结构假设成一系列平面体系进行计算。王光远首先对这个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传统的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排架间的联系,如果形成一个空间整体,排架和平面体系的工作状态是不同的。一旦遇到振动还要考虑受力及导致排架变形的情况。王光远与助手通过对十几座厂房结构的反覆测试研究,提出了「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就是结合墙壁相互支撑等因素,把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结构计算,从而排除了排架之间外力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固性和抗震性。事实证明,这个方法不仅计算简便,而且非常符合建筑物的实际状况。 

  「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荣获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科学大奖──全国科学奖,该理论打破传统计算方法,开创同一领域的国际先河。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所以如今在建筑设计上,一般有两方面要求,一是保证安全,二是降低造价,但二者往往又是矛盾的。设计标准高,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设计标准低,又隐伏危险。而王光远创立的理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王光远介绍,由于结构设计是根据现有信息,利用试验和计算方法,预测各种设计方案在未来使用期间的各种表现(位移、应力等反应),具有明显不确定性。首先未来工作环境是不可能准确预知的,这就是荷载的随机性。其次,荷载还常有模糊性,例如地震与地震烈度和场地分类有关,而烈度和场地分类都是模糊的。而且结构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和结构反应的允许范围也都具模糊性。所以10个工程师设计同一建筑会出现10个不同方案,而10个方案也许都是可行的,这样,人们得到的不是一个所谓的「最优解」,而是一组「满意解」,再从满意解中进一步优选,找出正式采用的设计方案。 

身退第一线 成果续引路

   王光远的「结构模糊随机优化设计理论」,就是在降低建筑造价与提高建筑安全上找到二者间的平衡点。实践证明,这项研究对抗震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王光远虽然不在教育与科研一线工作,但他的理论成果仍引领中国结构力学与抗震工程学的发展。  

    金庸族兄提携 改写一生命运

   忍得腊月寒,守得梅花开。正是年少时期艰苦坎坷的求学经历,练就王光远不屈不挠和勇于求索的精神,成就他未来一番事业。 

   1924年3月25日,王光远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南韩村一个小学教员家庭。当时全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凌。尤其是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军大举入侵,学校解散,正在河南开封读初二的王光远被迫回到家乡。动荡时局让年幼的王光远坚定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他向家人提出:「我也要到后方去读书。」于是,年仅13岁的王光远辞别家人北上求学。前路漫漫,父亲给他的100元路费很快就所剩无几,王光远不得已,就在陕西归县一家面粉作坊当帮工。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西安日报》上看到甘肃天水将创办一所国立中学的消息,正是这个消息改变了王光远一生命运。 

跋山涉水 坚毅求学

   这所国立中学设在甘肃天水的一座大庙里,距离陕西归县有600多里山路,为了能到国立中学接受正规教育,王光远只身上路。 

   可是,途中遭遇大雨,山路泥泞不堪,他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在夜间赶到一个小旅店。当时旅店内有两人正在喝酒,看着一身泥泞又孤身一人的王光远,很是纳闷,但当听了王光远求学的经历后,他们很感动,「我俩是货车司机,去兰州,捎你一段,你就离目的地不远了。」王光远一听欣喜异常。但当时天气很冷,王光远坐在货车厢里很快就冻得手脚僵硬,司机让他到驾驶室挤一挤「取暖」,为不打扰司机开车,王光远谢绝了好意。他依然蜷缩在四面透风的后车厢,冻得全身麻木。 

校长感动 特批录取

   到了天水附近的村子,村里老人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如此好学,实在难得,就让一个年轻人送王光远上路。由于路途颠簸劳累,到达目的地后,王光远就病倒了,3天起不来床。 

   但最令王光远痛苦的是学校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无奈,王光远就将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写进申请书,交给当时的国立中学校长查良钊(香港著名作家金庸的族兄),查校长认真看了他的经历,只说了一句话:「从明天起,每天给你两毛五。」当时国立中学每个学生的生活补助是每天两毛五,这就相当于宣布:王光远,你获录取了! 

自凿山洞 苦读两年

   王光远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读书机会,为寻一处僻静地方读书,他向校旁尼姑庵请求借屋读书。「不行,你是男的,不方便!」老尼姑一口回绝。王光远没有放弃:「那我在你这山坡上挖个洞看书,行吧?」老尼姑终于同意了。这样,王光远就在山坡上凿出一个三四立方米的洞,铺上木板和草,在洞里看书、睡觉,苦读两年书,直到初中毕业。

尖端人才 各校争抢

   1940年,王光远以全省会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免试进入高中。1942年,他考上国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在校学习期间,有幸得到著名力学专家孟昭礼的特别培养。后来孟昭礼应邀回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他就推荐王光远担任他的助教。当孟昭礼积劳成疾,丧失工作能力后,王光远就接任孟老师的所有课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哈工大新闻网 2007-9-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