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世家说和峤
2013/9/27 11:17:3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和峤(?~292年)字长舆,西晋时期西平和楼(今西平县芦庙乡任三楼村)人。祖籍西平县南古和塘(即古和庄,已湮灭,在今西平县焦庄乡管庄西北一里处)。
和峤的家族中,祖孙三代均为高官。和峤的爷爷和洽先后辅佐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名声显赫,先后官居侍中、太常。和峤的父亲和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和峤的弟弟和郁,西晋太康(280年)、永嘉(311年)年间,先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征北将军、中书令、尚书令等职,参与军国大事。
和峤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华。按照当时的封建制度,他世袭父亲的爵位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和峤为政清廉,享盛名于朝野,深得百姓颂赞,从事中郎。庾凯说和峤有栋梁之材。晋武帝重臣贾充也向晋武帝推荐和峤。晋武帝根据群臣的推荐,将和峤调入朝中,任黄门侍郎,后迁升中书令,很受晋武帝器重。当时,和峤向晋武帝献策灭吴,晋武帝采纳了和峤的灭吴计划,于太康元年(280年)灭了东吴。和峤因参谋有功,朝廷赐封和峤的弟弟和郁为汝南亭侯,和峤的官职也由原来的中书令迁升至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成为皇帝的亲近大臣。至太康末年(289年),升为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和峤向皇帝谏言上策直言不讳,并且能够切中要害。当时,他看到皇太子司马衷不够聪明,就直接向晋武帝提出,立太子事关国家社稷兴衰,太子司马衷难以承担继承皇帝大业的重任,应该更换,另外挑选有才能、品行好的皇子立为太子。晋武帝理解和峤的一片忠心,但是,对于和峤的意见并不采纳。永熙元年(290年)惠帝(司马衷)即位,拜和峤为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官名)、光禄大夫。元康二年和峤(292年)去世。
和峤更换太子的意见未被采纳,导致惠帝(司马衷)即位后的贾后(西宫太后)、“八王之乱”。唐太宗《晋书》赞曰:“和峤预识惠帝不胜重任,力主易储,非古所谓社稷之臣而何?向使武帝毅然听从,择贤而立,则贾后、八王之祸能消弭——惜峤议不行,晋末再传而乱斯矣!邦之兴衰,基于一言。有国者其知所鉴戒哉!”
和峤献策灭吴,极力主张更换太子,对西晋王朝的兴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全志)【原标题:尚书世家说和峤】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日报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