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导弹发射事业的开拓者——栗在山(3)

2013/9/25 16:47:32 点击数: 【字体:

室"。在导弹发射的最前线,距离发射台不到百米,离地面仅四米深,面积15平米的地下控制室实施发射操作。在发射前,将非直接执行发射任务的人员进行了疏散。
  
    1966年9月21日,四枚东风二号甲地地导弹秘密运抵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两弹结合试验拉开序幕。
  
    为确保核导弹试验万无一失,1966年10月日,西北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检验安全自毁系统的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导弹飞行平稳,工作正常,自毁系统安全可靠。
  
    为考核原子弹头引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1966年10月13日和16日,导弹基地进行了两次载带"模拟核弹头"的"冷"发射试验。两次试验,核弹头的引爆装置都在预定高度实现可靠引爆,从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两弹结合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中旬,原子弹头秘密运抵西北导弹试验基地。27日,核弹头和东风二号甲运载导弹运抵发射阵地,实施两弹结合的发射试验。
  
    聂荣臻在栗在山、李福泽以及七机部钱学森副部长、二机部李觉副部长、炮兵向守志副司令员、国防科委的张振寰等陪同下,冒着严寒和大风坚守在发射阵地上,认真注视着导弹和原子弹的对接及最后阶段的调试,哪里最危险就在哪里坐阵,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指挥,身先士卒,为人垂范,给全体官兵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直到下达了导弹发射"30分钟准备"的口令后,聂帅和各领导才撤离到敖包山发射指挥所。
  
    1966年10月27日8时45分,试验首区指挥所用暗语向国防科委和周总理报告:"卫要武、戴红身体检查合格,可以出发",报告导弹和原子弹头的技术状况良好,可以发射。
  
    1966年10月27日9时0分10秒,东风二号甲地地导弹点火升空,按照预定的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原子弹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成功爆炸。各种试验、测试仪器均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当晚,导弹试验基地召开祝捷大会,军委副主席聂荣臻高声宣布:"我国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圆满成功了!霸权主义者对我国进行核讹诈、核威胁的阴谋彻底破产了!"会场内外欢声雷动,群情振奋,人人扬眉吐气。聂荣臻高度赞扬了广大参试人员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英勇顽强、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并代表毛主席、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这次试验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
  
    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成功再一次粉碎了西方列强的预言。中国首枚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仅仅两年,中国就制造出了打原子弹用的'枪',真正拥有了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土安全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有了一张制约敌人的底牌。对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
  
    这次试验,在国际上引起很大震动,西方媒体评价说,"中国已经在核技术竞争中成了第三个原子大国,将英国、法国甩在了后面","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在国家本土上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世界上绝无仅有","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必须重新估价中国的力量"等等。

    人造卫星,遨游太空

  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的伟大号召。并指出:抛就抛大的,像美国那样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1965年4月,国防科委向中共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人造卫星的报告,设想在1970年~1971年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研究批准了这个报告,开启了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两弹"结合的试验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进行的。试验结束后,1966年11月17日,聂荣臻在钱学森的陪同下,从试验落区返回西北导弹试验基地。他对栗在山、李福泽说:"这次专门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现在科学院乱了,科委机关也乱了,为了不影响整人造卫星发射试验的进度,卫星地面测控台站的筹建工作要交给你们负责。我回京后,让总参发个文件,各个台站的工程建设由各大军区组织实施,实行双重领导。站址勘察、设备安装、业务工作都由你们负责。你们抽出技术骨干,到各个台站负责技术实施和设备安装。科学院的"七零一工程处"也交给你们。人造卫星的发射试验1970年一定要实施,不抓紧卫星地面台站的建设,就赶不上了。"
  
    这项任务难度大、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基地承担这项任务有一定困难。聂荣臻说:"你们可以先吃后吐,先接收过来,再慢慢消化。卫星地面测控台站的总体设计、设备抓总、机构组建、管理使用都要交你们管。"
  
    栗在山对卫星地面设施筹建工作特别重视,多次组织基地党委及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研究卫星地面测控台站的有关工作。1967年2月,基地抽调人员成立了卫星地面观测系统工程筹建处,负责卫星地面观测站的总体协调和基建的筹划工作。随后,以基地司令部技术部为基础组建了卫星测量部(第六试验部),统一负责全国卫星测控台(站)的规划、建设以及今后的使用和管理。
  
    基地党委选派王盛元担任卫星测量部的部长,并配备了精干的领导班子。栗在山亲自同王盛元谈话,交代任务,提出要求。排除"文化大革命"运动等各种干扰,全力支持测量部的工作,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卫星测量部于1967年6月23日成立,卫星地面测控台站的勘察、设计及机构组建、人员配备等各项工作迅速展开。
  
    当月,基地还成立了洲际导弹和卫星发射试验工程指挥部,负责和领导卫星工程的施工。
  
    根据《"东方红"卫星地面观测系统总体方案》,1967年2月至10月,导弹试验基地同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设计院、北京邮电设计院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勘察组,先后对新疆、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吉林、陕西、福建、山东、西藏等全国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选定各卫星地面观测站的站址,并确定陕西省的渭南为测控中心,渭南县桥南公社为基地卫星测量部所在地。1968年1月5日,卫星测量部的机关和直属队进驻渭南地区。
  
    1967年10月25日,导弹试验基地正式接管了中国科学院负责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七零一工程处",编入到基地的卫星测量部。从事卫星测控研究和从事火箭、导弹靶场测控工作的两支队伍汇集在了一起。卫星测控系统的研制,地面测控台、站和卫星测量控制网的建设,在导弹试验基地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展开。
  
    1967年6~7月,渭南、东风、湘西、喀什、长春、海南、昆明、拉萨、胶东、闽西等观测站相继开工建设。
  
    在卫星地面观测站建设的同时,卫星观测站首期通信工程的安装和调试也在加速进行,1968年底首期工程建设全部竣工。1969年完成了站内、站间的联试,中国卫星地面测控网初步形成。
  
    1968年1月,毛泽东主席审阅并批准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任务书。
  
    从1966年底,导弹试验基地就开始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先期准备工作。到1970年1月,卫星发射的试验设施和地面跟踪观测控制系统的建设基本完成,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飞行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魂网 2011-10-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