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英将儿媳推到公园晒晒太阳,吸吸新鲜空气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苏凤英一家着实“不幸”:贫穷,疾病。苏凤英一家着实幸福:贫病相加,相濡以沫。
贫穷或疾病,不知拆散了多少“恩爱夫妻”,击垮了多少“幸福家庭”——苏凤英一家遭遇“贫穷”与“疾病”的无情双击,却安然无恙:夫妻有情,婆媳有义,子女感恩……如此有情有义,怎能不叫我们为之动容?
13日本报报道的《78岁婆婆4年精心照料重病儿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苏凤英家是否需要社会上的帮助,还有读者打电话称,身边也有类似的病人,想与苏凤英婆婆联系一下,如何才能照顾好这样的病人……
13日下午,记者再度来到苏凤英老人家中,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婆婆与媳妇?然而记者发现,在苏凤英家中一直洋溢着温暖与笑声。
“我没女儿,她就是我妮儿”
记者赶到时苏凤英正端盆热水忙着给媳妇擦洗,耳后、脖子、手掌、手心和手缝,擦得熟练、专注。13日苏凤英的儿子张秋群正好也在家,苏凤英刚擦完,张秋群就拿起旁边的电动按摩棒开始给媳妇按摩全身。“如果不是俺妈,别说4年,3个月俺媳妇都熬不过去。”张秋群说。
原本心灵手巧的马文玲身患重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于这个家庭是很大的打击。当时其女儿正上高三,小儿子仅仅4岁,现在重新提起那时的困境,仍让苏凤英老人感慨不已:“难能咋办?再难也得过啊!娶媳妇过门的时候我就给小玲说,我没女儿,她就是我妮儿,我就是她妈。”苏凤英称呼媳妇“小玲”或“妮儿”,就像母亲喊自己的闺女一样亲切自然。
“她恼的时候我不吭声,我过会儿再问”
照顾病人仅有爱是不够的,更要付出心血与体力。每天早上一起床,苏凤英就开始在媳妇和煤炉之间忙活起来。每天早上她都会为媳妇煮仨鸡蛋、泡个馍,沏杯奶,自己则是有饭就吃,没饭就算了。马文玲虽能说话,但只能艰难地发出声音,旁人常常难懂她的话,更何况苏凤英有只耳朵已经耳背。但苏凤英却在长期的照顾中慢慢懂得了媳妇的话语:“她一伸舌头我就知道她是要喝水了,她一发出‘馍’的声音我就知道她饿了。”苏凤英称自己有时也听不懂,这时候不能着急,越着急越听不懂,她说话的时候得仔细听。
每当天气好的时候,苏凤英都会推儿媳妇到外面晒晒太阳,为此苏凤英也没少摔跟头。“她动都不会动,我一个人搬不动她,有几次我俩都摔倒在地上,只好喊邻居来帮忙。”由于生病,马文玲有时会像孩子一样发脾气,邻居王娣告诉记者,马文玲发脾气的时候,还曾咬过苏凤英,对此苏凤英一脸笑容地说:“她恼的时候我不吭声,我过会儿再问。”当记者问苏凤英累不累时,苏凤英想都没想地说:“一忙起来啥都不知道了。”
“能不能打听一下哪个医院能治好她这个病”
苏凤英的坚韧影响了全家人。张秋群外出打工挣钱,他的两个孩子也很懂事,女儿发愤读书如愿考上大学,今年春节专门给奶奶买了一身棉衣;儿子如今已上小学二年级,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放学以后还会帮助奶奶一起照顾妈妈,“我媳妇说的话有时老太太都听不懂,但我小儿子能听懂,是我们家的小翻译家。”张秋群自豪地说。
自马文玲患病以来,全家人很少对外提及自己的困难,就在采访期间,一位同村人看到本报刊发的新闻专程赶到张秋群家中,连声表示这么大的事情怎么都没说过一声,张秋群则笑笑说,这能算是什么事。而当记者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苏凤英犹豫了一下,问:“能不能打听一下哪个医院能治好她这个病,只要她的病治好了,我们家啥都有了。”事实上,全家为给马文玲治病,已经花了七八万元,当年马文玲与张秋群一起开裁缝铺的积蓄已基本花完,买一次药就得4000元钱,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而这些话,如果不是记者追问,苏凤英都没向记者提起。
采访过程中,老人从始至终没有一丝抱怨,更没有一丝埋怨,在她朴实的话语间,却有一股积淀了几千年的正能量回荡,生活如此老人尚且笑得开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感觉不快乐不幸福呢?【原标题:荥阳78岁老人4年精心照料重病儿媳 盼有人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