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8岁的韩铁宾出生在一个唢呐世家。他从小就喜欢吹唢呐,受家庭的影响,小时候他经常跟随祖父去参加红白喜事,近的在乡村,远的跑到周边的太康县、睢县、通许县等地。刚开始韩铁宾主要敲敲梆、打打锣,干一些杂活,后来就开始练音符、练手指、练气门,慢慢地试着吹。在祖父的熏陶下,他慢慢地走上了吹唢呐这门艺术之路。
1991年11月,他被南京军区破格招录为文艺兵。到部队后,他首次参加了军区举办的元旦文艺晚会,晚会上,他吹奏的一曲《咱当兵的人》赢得了全军首长和官兵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他便被调入军区文工团。当年6月,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师首长的关心支持下,1992年部队专门把韩铁宾送到厦门集美师专艺术系深造,并专门定员为文工团的唢呐演奏员。其间,他吹奏的《高楼万丈平地起》、《练兵场上》等荣获大奖,本人也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兵。
四年的军旅生活,给了韩铁宾很多锻炼机会,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更为他以后的人生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1995年12月,韩铁宾退伍回到了家乡河南省杞县傅集镇,并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营长。为回报家乡父老,韩铁宾利用在部队学到的一技之长,创办了“韩铁宾唢呐艺术团”。他表演的传统曲子《大起板》、《百鸟朝凤》、《一枝花》及豫剧《抬花轿》、《秦雪梅吊孝》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吹奏中,他的“摸指”、“摇指”上下开弓,“摔指”、“滑指”准确风趣,特别是吹奏出的锣鼓声幅度大、音质脆,气息的掌控、时值的循环换气都让人叫绝。在吹奏《大起板》中,他又加入了横笛“花吹”,时而横吹,时而竖吹,时而鼻吹,时而又如反弹琵琶式吹奏,使观众的耳膜、眼球乱了方寸,让人听得畅快淋漓。
“人要有爱心,更要知道感恩。”韩铁宾常说,“是部队把我培养成才,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2月28日,在杞县人武部大院里的草坪上,一群预备役官兵正围坐在韩铁宾周围,聆听他讲解唢呐吹奏知识。据杞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张成修介绍,每年的建军节,韩铁宾都会带着他的演员来到人武部,为干部职工进行慰问演出,在平时,还义务为预备役官兵传授唢呐吹奏知识,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在韩铁宾的工作室里看到,10多个孩子正在练习吹奏。韩铁宾的一位邻居介绍说,这些孩子大多是孤儿。来自兰考县的13岁的小田说:“我父亲因为车祸去世,母亲也走得早,是韩老师把我收留了。在这里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他还教俺吹唢呐,像亲儿子一样对我。”说起恩师韩铁宾对自己的帮助,小田感动得热泪盈眶。
多年来,每逢传统节日,韩铁宾都会领着学员到各乡镇的敬老院慰问演出,到困难户的家中嘘寒问暖。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韩铁宾还领着演员,到地震现场赈灾义演、捐款捐物,把温暖送给灾区群众。
在离开部队的10多年来,韩铁宾曾先后荣获2005年中国“翰园杯”唢呐大赛一等奖、2006年北京武警总队文艺汇演特别奖、2008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擂台赛特等奖、2010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唢呐擂台赛金奖、2011年开封市唢呐演奏大赛“金吹歌王”称号……看到这么多荣誉,韩铁宾在成绩面前没有骄傲,他说:“我出生在唢呐世家,要大力弘扬民间文化,把唢呐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努力把‘唢呐世家’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才对得起群众送给我的‘唢呐大王’4个字。”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韩铁宾如愿以偿,“韩氏唢呐”被评为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杞县,一提起韩铁宾,人们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那人唢呐吹得好,对得起“唢呐大王”的称号。作者:李世强 郑泽峰【原标题:军营里走出的“唢呐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