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他是“双枪李向阳”的原型(2)
2013/9/22 11:06:2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机智巧胜在战斗中成长
1943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决定攻打占领河南省林县和辉县北部的日伪军。在战斗过程中,伪军一部被我军包围,辉县城内的一百多名伪军得到命令后连夜赶去增援。郭兴受命牵制这股增援的伪军,打破日军的增援计划。
这天夜里,郭兴带着6名队员悄悄埋伏到增援敌人必经之路一侧的玉米地里。他们刚埋伏好,不远处就传来杂乱的脚步声。郭兴看了看不远处日军的炮楼,他迅速制定了一个绝妙的作战计划。伪军从郭兴他们埋伏的地方过去后,4名武工队队员突然向炮楼的日军射击,同时3名武工队员向路上的伪军开枪。突如其来的枪声,让炮楼上的日军误认为是八路军袭击他们,就急忙开火;而伪军则认为炮楼已经被八路军端掉,也急忙还击。双方一直打到天亮才发现上当,此时被围困的伪军已经被八路军消灭。因为作战勇敢,1944年2月,郭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正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郭兴带领这支敌后武工队,在冀南豫北神出鬼没,杀鬼子、除汉奸、袭火车、炸炮楼、扒铁路、毁桥梁,打得敌人心惊肉跳。敌人重金悬赏捉拿郭兴,妄图毁掉武工队,但始终没有得逞。不幸的是,郭兴的妻子在敌人的一次搜捕中被俘,并惨遭杀害。郭兴的妻子被敌人抓到后,一位通讯员抱着郭兴三个月大的孩子跑,日军在后边紧追。通讯员跑到一个老百姓家时,把孩子递给这家的大嫂说,这是敌后武工队郭队长的孩子,想办法把孩子保护起来。敌人追进来后,问大嫂哪个孩子是郭兴的?大嫂毫不犹豫地指了指她自己的孩子,敌人一刺刀就把她的孩子给戳死了。就这样,大嫂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保住了郭兴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郭兴和他领导的武工队在群众中的威望。
1948年,郭兴率领的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和呼和浩特大青山的剿匪斗争。参加八路军后,郭兴先后指挥了100多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郭兴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个人也被太行军区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他还荣获“抗日战争勋章”和“解放战争勋章”。
英雄传奇再现银幕
朝鲜战争爆发后,郭兴受命担任志愿军某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一批奔赴朝鲜战场,指挥了朝鲜“1089·6高地”的战斗。
1953年6月14日,郭兴所在的团,在火炮的支援下,向驻守1089·6高地及其以南两个无名高地之间的南朝鲜军第20师62团1营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志愿军将南朝鲜守军大部歼灭,占领阵地。尔后,志愿军多次击退南朝鲜军的反扑。战至15日,志愿军共毙伤俘虏南朝鲜军1900余人。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的出色指挥,郭兴荣获抗美援朝“独立自由勋章”的嘉奖。
早在1947年元旦,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的晋冀鲁豫军区就发表通令,嘉奖郭兴率领的武工队为“模范武工队”。新华社记者朱穆之随武工队采访,写了长篇通讯《人民的旗帜——记太行群英会郭兴模范武工队》。解放后,作家李晓明对郭兴领导的敌后武工队的战斗事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创作了小说。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小说为蓝本,拍成电影《平原游击队》。自此,抗日英雄“李向阳”的故事传遍了祖国大地。
郭兴总是谦虚地说,电影里是把多个英雄的故事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事迹也不全是我的。而且,跟着我出来打鬼子的,牺牲了很多,我现在却在享受荣誉,问心有愧呀”。
郭兴还说,电影中的“李向阳”使的是双枪,百发百中。我不是使双枪,我是带三支枪,左右各一支,上衣口袋一支小***。不过,我从来没有用双手打过枪。那时子弹太贵,不舍得使双枪。电影里有几个地方与真正的战斗相比,其实已经简化了。比如,影片中“李向阳”骑着高头大马,和两个队员大模大样进城袭敌这个场景。他说,电影里就那么一个镜头就过去了,其实啊,我们是从城东门跑到城西门,穿城而过。还有烧敌人粮食的那个场景,电影里一把火就点着了。其实,麦子着起来哪有那么快的,而且又没有汽油,而且敌人为什么不来救?一盆水就能浇灭。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当年鬼子的粮食是用草袋子装的,我们先往里面埋了好多颗手榴弹,然后才点着,这样手榴弹不断爆炸,弹片乱飞,谁也不敢来救。火这才着了起来,烧了鬼子的粮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汇网 20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