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他是“双枪李向阳”的原型
2013/9/22 11:06:2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尽管战功赫赫,经历传奇,但郭兴从不向人说起自己的身份,告诉别人自己就是《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但熟悉他的人都说“李向阳”就是他,做事像他,性格像他,甚至连讲话的语气也像他。
17岁的敌后武工队队长
1924年11月,郭兴出生在河南省辉县高庄乡金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8月的一天夜里,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郭兴的老家。郭兴瞒过父母,与同村的16位青年挤进了抗日队伍。因为郭兴岁数小、个子矮,连指导员把15人都留下了,唯独不要郭兴。但是郭兴不肯放弃,一直跟着部队后面走了三天三夜,脚上的鞋都走烂了。部队首长拗不过他,只好把他留下,就这样,郭兴成了山西省平顺县抗日政府的一名通讯兵。
那时,部队里有文化的人极少,郭兴上过四年学,属于有文化的人。这年10月,郭兴被调到平顺县公安局公安队。公安队没有干部,16岁的郭兴就当上了代理队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到山西平顺县检查工作,看到郭兴机智、勇敢,便把郭兴调到了自己身边工作。这天,皮定均找郭兴谈话。皮定均说,小郭你来了有几天了,我们研究了一下,把你的工作做个调动。把你调到敌后,做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怎么样?郭兴说,给我多少人,多少枪?皮定均说,队员你可以从公安队里动员,枪要靠你自己从敌人手中缴获。在抗日部队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皮定均司令员还是给郭兴他们配备了两支步枪,5发子弹和8颗手榴弹。临别时,皮定均司令员给郭兴布置了三条任务:一年内部队要发展到70~80人;要缴获100支步枪;要消灭105个敌人,其中包括5名日本兵。
就这样,一个16岁的懵懂少年开始了敌后武工队队长的生涯。刚开始,郭兴并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带着3名战士到处东躲西藏。几天后,他们趁3个伪军在屋内吃饭时,把伪军的枪给下了。第一次就夺了3支枪和90发子弹。几个月后,郭兴利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消灭日伪军的同时逐渐武装起自己的队伍,武工队也慢慢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40多人。
鬼子面前扬军威
在敌后活动,不会说日本话不行。为了敌后斗争的需要,郭兴到分区敌工部学了两个月,学会了“你好!”、“你的表几点了?”、“立正!”、“向右看齐!”、“报数!”等几句常用的日本话。这些日本话很快派上了用场。
1941年12月的一天中午,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骑上高头大马,带着两个队员来到日军盘踞的一座县城。当时,城门边有一个日军带着两名伪军正在站岗,见“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过来,急忙敬礼。郭兴拔出双枪,不等那名日军反应,“啪!啪!”两枪。站在旁边的两名伪军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已被郭兴的两名队员击毙。就这样,他们在县城一阵猛打。最后,趁着混乱冲出东门。这一次,他们打死了4个敌人,打伤了3个。那年,郭兴才17岁。
1943年麦收之后,日伪军倾巢出动,在郭兴武工队所在地区搜刮了十万多斤粮食,堆放在辉县县城南关的一座大院内,准备运往新乡大本营和敌军作战前方。这时,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郭兴和3名队员乔装成新乡来辉县的日军宪兵队,赶着一辆装满杂草的马车,柴草下藏着煤油和手榴弹,大摇大摆地进了南关街。车到粮仓门口,一个伪军跑出来,拦着不让进。满脸怒气的郭兴从马车上跳下来骂,随行的两个队员,连推带拉,将伪军架到门旁的一间房子里,一刀便结果了他的性命。进了大院,有七、八个伪军正光着膀子乘凉。郭兴叽里咕噜一通,一个队员“翻译”说:“太君让你们集合。”伪军站好队后,郭兴又叽里咕噜一通,那个队员指着一个空屋子又“翻译”说:“太君让你们到那里休息。”伪军进去后,郭兴随即将门一锁,和队员们一起,飞快冲进粮仓,将手榴弹插在粮袋中间,把煤油泼在粮袋之上,将柴草堆在粮袋周围,然后将粮仓点燃。武工队员向外撤退时,遇到了前来救火的敌人。为了不让鬼子怀疑,郭兴示意队员立即分散,他自己翻墙跳入一户宅院。院内有个老人,先是一惊,见郭兴穿着皇军衣服,随即点头哈腰,满脸堆笑。郭兴掏出***,命令他把衣服脱下来,就在郭兴换衣服的时候,老人穿着裤头就往外跑。郭兴一把将他拉回屋里,看见墙上挂着伪军四大队队长秦守英的照片。一问才知,原来他是秦守英的叔叔,是想跑出去给敌人报信儿。郭兴一枪就把他处决了。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打死送信的地主老头儿,就取材于这个真实的故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汇网 20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