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垕古镇出来,沿着禹神快速通道向东行驶大约3公里,路旁出现一个小指示牌,上写凤山钧窑。司机师傅右转,沿坡而下。坐在车中向前望去,只见凤凰山郁郁葱葱,虽然不高,却也灵秀。行至山脚下的张湾村,赫然醒目的指示牌把我们带到了张建钊大师的凤山钧窑。
虽然凤山钧窑是一个有名的窑口,但更像一个农家院落。时值初秋,袅袅青烟,花木相掩,一派田园风光。回廊蜿蜒,曲径通幽,又因树木繁杂,以致洒落在院中的阳光变得斑驳起来。就这样走着望着,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展厅,豁然开朗。
倚墙而立的展架上,陈设的钧瓷形制规整,造型端庄,器型和线条洗练流畅,没有过多的修饰,大有宋钧的遗风。走近了端详,只见器物古朴典雅,胎质敦实,釉面浑朴,釉色艳丽,玉质感强,真是似玉非玉胜似玉。徜徉在展厅内,让人顿感宁静、愉悦,心旷神怡。尽管经常在神垕的窑口采访,但像这样釉厚玉润、凝重简洁、端庄大气、似玉胜玉、让人爱不释手的钧瓷还真不多。
“你们来了。”伴随着一声厚重质朴的方言式问候,张建钊大师快步走过来,与大家一一握手寒暄。张建钊今年55岁,军人出身的他身体结实,走路生风,豪爽热情。记者尽管与张建钊大师认识多年,但一直想弄明白一个问题:他既非神垕瓷区人,也非钧瓷传人;既没有钧瓷世家的光环,也没有陶瓷院校毕业的科班学历,为何他的钧瓷作品独树一帜,令当代藏家爱不释手?
“他凭借对钧瓷艺术的一腔热情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创作出一件件令人称道的钧瓷珍品。”记者采访时,一位来自郑州的年轻钧瓷收藏爱好者禁不住说道,“张大师的作品继承了传统钧瓷端庄典雅、釉色玉润、窑变自然、浑厚大气的特色。张大师热爱钧瓷,钻研钧瓷,加上天赋,在钧瓷的造型和釉色上又有所创新,新器型既有传统造型的特点,又有新的文化内涵;釉色除保留原禹州钧瓷二厂的韵味外,玉润感更加突出,因此深受藏家青睐。”
“过奖了。”张建钊谦虚地说,“虽然我不是神垕人,但我在二厂干过,二厂的领导、师傅、同事教会我烧制钧瓷的技艺。没有在二厂打下的基础,就没有凤山钧窑的今天。”据张建钊介绍,1988年他从武警部队转业到原禹州钧瓷二厂工作,长期担任厂保卫科科长和车间主任。8年后的1996年,厂里的生产停止了,他和几位同事承包了一座窑,起早贪黑干了两年,无功而散。2003年春,张建钊决定创建一个窑口,窑址选在了自己的老家禹州市鸿畅镇凤凰山脚下的张湾村东南角,起名为凤山钧窑。这里虽然依山傍水、风景怡人,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而言,窑址远离神垕瓷区,或许不是好的选择。“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有好的钧瓷作品,就不怕没人来。”在张建钊的坚持下,这一年,凤山钧窑在凤凰山下正式成立。
“建窑伊始,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用原禹州钧瓷二厂的釉料配方,用传统的煤烧工艺,恢复钧瓷端庄大气、温润如玉、窑变瑰丽的本质。承继宋钧在理学约束下去‘奇技淫巧’技艺的同时,坚持‘造型服务于釉色窑变’的理念和使丰富的窑变融于单色釉的审美趋向。”张建钊说。
熟悉钧瓷的人都知道,原禹州钧瓷二厂烧制的瓷器有三个特点:釉色厚重、窑变丰富、玉质感强,一直享有“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誉。其釉料配方也是整个神垕人尽皆知的,并不是秘密。但目前真正能烧制出原禹州钧瓷二厂釉厚、玉润特点的窑口仅有四五家,张建钊的凤山钧窑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究其原因,张建钊说不外乎三个:第一,钧窑窑炉的因素;第二,个人对钧瓷的感悟不同;第三,是天时。通俗地讲就是同样的配方,窑口不同,大师不同,对钧瓷的感悟不同,因而烧制出的作品也不同。
“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悟呢?”记者问他。
张建钊说:“实践,经验,再实践……这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也就是大家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吧!”
仔细品味的确如此。“意会”其实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是自然物象、创作者的心象与程式创造在感受上合而为一,恰巧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试想,张建钊如果没有千百次的失败经历,没有对钧瓷的执着,他对钧瓷的感受不会达到今天的境界。
从最初建窑至今,凤山钧窑已走过了10年光景。记者问张建钊从业这些年来对钧瓷的感悟,他深深地吸口气,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边思考边娓娓道来:“我最感到欣慰的是继承了原钧瓷二厂的传统,发扬了原钧瓷二厂的釉色,釉的质感、层次、乳浊感得到了提升。在造型方面没有因循守旧,没有重复原钧瓷二厂的几十种造型,而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与高校专业设计人员、业界专家合作,不断进行新的探寻。”
的确,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张建钊大师对作品釉面玉质的追求以及之前提到的“个人感悟”,突出体现为重视内在人格的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完善。“感悟”不同,实为修养境界的不同。在展厅的博古架上,记者看到一件《八方瓶》和一件《平安瓶》别具一格。作品造型与原钧瓷二厂的器型相比有所突破,在艺术风格方面保留了宋代钧瓷严谨含蓄、典雅匀净的美学特征。
面对未来,张建钊大师神采奕奕地告诉记者:“今后,做钧瓷的理念要变,做钧瓷就是做文化,每件钧瓷都要当作艺术品去做,力求精益求精。”据张建钊介绍,他的作品也经历了不打底款、打底款、盖章、手签字的过程。理念的转变,使他对钧瓷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下半年他要扩大窑口的规模,新建一个钧瓷文化园,为不拘一格地进行新釉色、新器型的研发打下牢固的基础。
张建钊,一位执着追求宋钧神韵又孜孜不倦地践行着钧瓷“尚玉”之特性的大师,于古朴玉润的釉质中彰显了北方青瓷特有的温柔敦厚,也实现了他对钧瓷创作实践性的自由把握,积淀、溶化了自身的智慧和德行,实现了艺术修养的飞跃。
游于艺,成于乐。
这是人生,也是审美。吕超峰 通讯员 李维维 文/图【原标题:游于艺,成于乐——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建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