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远院士简介:
王光远院士,1924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光远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地震工程界的先驱之一。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土木建筑学科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土木、建筑、水利学科组成员,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协会委员,国际刊物《EngineeringOptimization》编委和我国《固体力学》等7个期刊的编委。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出博士30余人,硕士48人,指导过博士后18人。先后被评为建设部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员和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其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黑龙江科技精英》、《中国当代科技精华》。
一心为国赤子情怀
蔡新 江焦挺 饶伟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的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为国家的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中国工程院院士则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2005年6月19日,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光远教授,王老师今年已经81岁高龄,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虽然已经不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工作,但是仍然关心国家的科技发展,关心我国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关心着他为之奉献大半生的哈工大的发展。与王光远院士交谈,总会令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谦和儒雅的风范,睿智深刻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你不得不感叹,大学者当如斯。
求学--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当时中国内有政治腐败,外有列强欺凌,危机四伏,真是步步落后,处处挨打。1924年3月25日王光远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南韩村一个小学教师的家里。太行脚下、黄河之滨,南韩村本应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但动荡的社会打破了这样一份宁静。
1930年,他进入本村小学学习,1933年入开封省立第三小学,1936年,入省立开封初级中学。1937年,王光远老师正在开封读初二,"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借机大举入侵,从华北进逼河南,直逼黄河,学校被迫解散,他回到了家乡温县。当时大家纷纷逃难,可他家里人口很多,单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度日,如果逃难则无法生活,只好回家种地。为了能够继续读书,他向家里提出:"哪怕是一个人走,我也要到后方去读书!"王光远老师时年13岁,家里人怕他年纪太小,不同意,可是看他态度非常坚决,只好在他的棉被里缝了100块钱,让他和仅比他大一岁的表哥向西北逃难去了。为了能到国立中学接受正规教育,他历尽千辛万苦,只身奔赴甘肃天水,进入国立甘肃中学。国立甘肃中学很多老师是大学的副教授、讲师,水平很高,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在这所学校里王光远老师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白天上课时,黑板挂在树上,学生每人发一个小凳子坐着;晚上就垫着草睡在神像脚下,一下雨,草里面就爬出很多小虫子。十三四岁的小孩子,一到晚上就想家,一想家就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唱大家便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哼着哼着就全哭了。但是这些都在其次,最大的困难就是没地方安静读书。一天,他找到一个尼姑庵里的老尼姑求她说:"我没地方看书,晚上就在你这里看,行吗?""不行!"老尼姑一口回绝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是男的!"他毫不气馁,继续求道:"那我在你这山坡上挖个洞,就在洞里看书,行不?"老尼姑一愣,最后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了。他就在尼姑庵的山坡上挖了个洞,正好可以睡觉看书,就在这个洞里,他读了两年,直到初中毕业。
1940年,他以全省会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免试进入高中。这时河南省开始连续3年的大旱,受到"水、旱、蝗、汤(恩伯)"四大灾害的摧残,饿殍遍野,王光远老师的家人陆续逃到陕西,住在乡下的窑洞里,生活十分困难。为此,他决定缩短学习期限,于1942年以同等学力考取国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是后方学习和生活条件最优越的大学之一。他在该校学习期间,有幸受到著名力学家孟昭礼老师的特别培养。当时孟先生正在撰写《超稳结构应力分析之基本原理》一书,这是国内较早的一本高等结构力学教材,其中包括孟先生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孟先生首先教会王光远,然后让他检验书中的公式推导和计算书中的全部例题和习题。在此项工作中,王光远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了孟先生严格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的高贵品质,这对王光远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作--学以致用,振兴中华
1946年,王光远老师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参加花园口堵口工程,任新堤第一段工程员。这时孟昭礼老师应邀回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他推荐王光远担任他的助教,从此,在孟老师的指导下,王光远老师终生从事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公认"听孟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在担任助教的3年期间,王光远老师认真地聆听了孟老师的每一堂课,这对他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和获得突出的教学效果,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孟先生由于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肺病,丧失了工作能力。孟先生向学校领导表示,坚持要王老师接替他的全部工作,这样,王老师就负担了土木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全部讲课任务和原有的助教工作。这些高强度的教学工作量使他养成了拼命工作的习惯。由于工作的出色,王光远老师于1949年暑假被提升为教员,1950年又被提升为讲师。
1950年10月,高教部在全国工科院校选派了第一批助教和讲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师资研究生跟苏联专家学习,王光远老师是其中之一。第一年学习俄语,后三年学习业务和教学方法。王老师由于基础较好,两年就完成了全部学习计划,并提出了一篇较好的毕业论文《以变形法解刚架的简捷方法》。苏联专家H.Л.库滋民(Kузбмин)在苏联权威性论文集《结构力学研究》中曾专文介绍这个方法。1952年,王老师提前两年在研究生班毕业后,28岁就被当时的李昌校长任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力学教研室主任。该室负责全校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塑性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后四年,他虽然也做了一些科研工作,如结构强度、振动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简化等,但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提高教学质量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使这个教研室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效果最好的教研室之一。在此期间,他还协助苏联专家们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国各主要工科大学的骨干教师和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