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魅力是王光远院士的凝聚力和亲合力之所在。成为教师之后,王光远院士在格外勤奋的工作中渐渐悟出:奉献是与人为师的灵魂所在。这种奉献是心灵的净化,是品德的纯洁,是无私地给予,是对学生无限的关心与呵护。所以,他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永远的座右铭,常常回味咀嚼,反复对照自己。
"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教师人格高尚,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势必影响到学生,带动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为研究生的导师,他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王光远院士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诚恳、谦虚随和,对待每个学生都像朋友一样的平等,丝毫不见大师的架子,深受师生们的爱戴。他一贯倡导民主学风,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让大家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讨论。与学生做朋友、和年轻教师在一起,他在教学活动中极力强调和锻炼他们动手能力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学技巧与态度上向他们传授新观念和新方法,引导他们努力拓宽知识面,紧跟本专业前沿学科、安心从教等言传身教而成为他们的榜样。他还把自己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科学构思,甚至是半成熟的研究成果交给研究生,并把自己积累的大量资料及时推荐给学生,让研究生们自己解决其中的一些困难问题。这样,不但使研究生们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且扩大了研究成果,真正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他对研究生们的指导严肃认真,提出"高起点,严要求"。他善于根据自己对学科发展的预测,结合学生本人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以及主客观条件为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然后加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懂得了做好科研课题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博采众长的工作态度,营造一个和谐、亲密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导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导师更接近学生,学生更了解导师,情感的交流使导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得到完美的体现。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付诸实施,运用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敬业精神逐渐形成的过程。正是因为他的平凡正直、热情与宽容,赢得了人们对他的由衷尊敬。
科研-把握方向科学选题
对于科学研究,王光远老师称自己在1956年才开始正规的科学研究。搞科研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这是为学治学的精髓。对于科学研究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科研选题的条件:首先科研课题一定要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要对国际上存在的问题有了解,有前瞻性的认识,要看国际上的文献,但同时必须注意不要迷信权威,科学是发展的,同时要与实验条件和祖国需要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的修改研究方向,如果当时的条件不能满足,那么再好的方向也不能实现。可以先去做可能实现的方向,那些暂时不能实现的方向,等条件成熟后再做。
1955年,国务院提出十大研究课题,其中土木建筑方面的就是"抗地震结构的计算方法"。考虑了国家的迫切需要、结构力学发展的趋势和本人的主客观条件后,王光远院士响应号召,参与了当时在我国尚属空白的这一研究领域的开辟工作。当时,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现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决定将这个课题作为该所的主攻方向。1956年,王光远院士应该所所长刘恢先院士的邀请,担任了该所的兼职副研究员。这时,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亦被提升为副教授。从1956年到1964年,他在地震工程理论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创立了"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这些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得以总结并写出专著《建筑结构的振动》和《应用分析动力学》。
王老师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永远的真理,但他也认为"理论非常重要,它是源头是基础。并不是当时就会产生经济效益的。搞应用同搞理论同样重要,这需要根据个人的能力、特长和兴趣来决定。"但在大的方向上应服从国家的研究需要。
科技发展非常迅速,高新技术学科交叉现象十分广泛,这就涉及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对于深和广的关系,王老师的看法是"在广的领域里要求不要太深,在某几个点深下去。"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所有的领域都研究透彻也是不现实的。例如对于力学领域来说,数学是力学的基础,应该学好数学,但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学得非常透彻呢?这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力学用到的数学知识点比较集中,所以要求力学家具备丰富的数学常识即可。当然基础也是很主要的,只有自己有广度才能保证研究的深度,概念的交叉研究可以说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