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学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我国的硕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要求水平较高。王老师认为,根据我国国情特点,硕士研究生学制应变三年制为实行弹性制,最好设置为两年到三年,即允许部分优秀学生两年毕业,其余最长可以延长到三年毕业。这样可以调动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及早投入到博士的研究工作中去;工作的学生也可以尽早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去。
王光远院士曾用十年来过教学关,对"为师之道"他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具体针对研究生培养,他概括成三点:第一要高标准。在研究生培养初期阶段,主要是靠导师的正确引导,因为研究生在学习初期阶段,由于知识积累不足,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在哪里,而导师有一定本学科的经验积累,总揽学科发展方向,可以指引学生向热点难点方向发展。在研究生培养中后期阶段,研究生对学科有了一个总体认识,应该在创新上下工夫。导师要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引导学生去开辟新领域。对国内外的科研成就要时刻关注。第二要严要求。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学生,这是一种态度。第三要为学生创造条件。王院士谈到了马祖光院士"甘为人梯"的精神。他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快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老师来说更是一种光荣,你的学生比你强才证明你更有水平。师者何求,学生的成就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但不要浮躁,要沉得住气;不要急功近利,要扎实。
王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除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外,更可贵的是,他还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他的学生中有好多人已经成为院士,如只有中专学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建筑抗震专家周锡元;2003年当选的58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42岁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欧进萍(而且是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至今为止年纪最轻的院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中的领军人物。
爱好-劳逸结合,注重效率
谈到爱好,王老师就谈到了他的夫人叶崇敏女士,以前他埋头做科学研究,难得有时间去参加活动。在65岁时受英国某大学邀请作学术报告,他的夫人陪他一起去的,回来之后,叶女士说:"你看英国人生活方式多合理啊!我们也应该锻炼好我们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注重效率,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工作啊"。从这以后,在闲暇时间他就和老伴一起学习唱歌和跳舞。
王老师笑着说:"适当的业余爱好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情操,目的是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但尽量避免做费脑的运动。例如散步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但下棋就很费脑力,当代研究生应该发展好的业余爱好,才能和科学素养相得益彰"。另外,"科学家也要懂人文社科知识,思想才会更活跃,思路也会更开阔。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样,自然科学是'硬件',而社会科学与哲学是'软件'。
后记--寄语未来,心房暖暖
王院士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最后他在谈话中中肯地说,一是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振兴中华是老一辈的愿望,而对现代的青年人来说,振兴中华是个可及的现实。要在21世纪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强国,是青年一代的重任。二是艰苦奋斗。现在生活上没苦可吃,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搞研究,去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要与科学研究上的"苦"做斗争。三是集治学、工作、学习于创新实践。王光远院士反复强调,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创新是通过对事物长期研究,发现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实践。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更要认真对待原有的知识,全盘否定并不等于创新,创新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去发现并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王院士家的庭院中,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花草草,看得出来,他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慈祥的面容、宽容的心境与深邃的思想,阅读王光远院士,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馨与宁静。一切都是那么平凡,那么自然、真挚。在交谈中,不仅可以领略到他的人生历程,更能感悟到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人生观息息相通。【原标题:一心为国赤子情怀——王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