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杜祥琬在清华大学给大学生做报告,讲“两弹一星”的事迹和精神,他讲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有成就的留美学生郭永怀便回到了新中国,他和钱学森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后来从事核武器研究,他从试验基地回来时,飞机在降落时起火,飞机上的人全部遇难,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身体都被烧焦了,但被两人夹在中间抱紧的公文袋内,机密资料却完好无损。
1992年,杜祥琬和他的同事们出版了《核试验诊断理论》一书,他们在扉页上深情抒发自己的心声:“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在草原、山沟、戈壁滩上和计算机旁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献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人们!”杜祥琬,也正是这些崇高而平凡的科学家中的一个。
深入
1975年,理论所周光召所长要杜祥琬当副所长。“我那时就想,国家送自己去苏联留学,我从此走上了科学道路,就应该在第一线多做具体的事,只有做到了一定深度,才会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于是,杜祥琬找了好几个同事去帮他说情推辞,很诚恳地表示要在基层干,周光召见杜祥琬坚持第一线的决心很大,就同意了。这一干就是九年。
当时,周光召笑言“那也不能让你轻松”,让杜祥琬牵头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并任命他为室主任,杜祥琬欣然从命,挑起了这个重担。杜祥琬对此很有感叹:“这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是很实在的,也很有意思,我后来做的中子学精确化研究和核试验诊断研究,相关的工作都是这九年为主,当然在这之前也有些基础,但这九年是我搞研究出成果的阶段。”
1987年,刚刚担任两年多副所长的杜祥琬,又迎来了他科学道路的第二次转折。此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已准备让他担任副院长,但198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高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将杜祥琬的研究领域从他已经从事了20多年的核武器转到强激光技术——1987年2月,杜祥琬被任命为激光专家组秘书长兼成员,协助首席科学家陈能宽院士领导专家组,负责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首席科学家。
“我担任首席科学家之后,要领着一班人干,这让我一开始焦虑了一段时间,就在想目标怎么定,路子怎么走,不清楚,这个东西在国际上也是不明了的事情,完全要靠着自主的、科学的论证和选择,开新路,把事做下去,做出成果来,一开始是非常困难的。”
在强激光技术存在不确定技术途径和高风险的情况下,杜祥琬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研究重点、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带领同事们独立自主地开拓出一条我国发展新型强激光技术的技术途径正确、关键技术扎实、可跨世纪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较短时间内把我国强激光技术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863计划’实施至今这些年,是我最繁忙、压力最大和绞尽脑汁的一段时间,也是学得多、进展大、体会深的一个阶段,是从事大科学系统工程研究的宝贵实践。”回忆从“核”到“光”的科学道路的又一次转折,杜祥琬深有感慨地说起刚刚过去的这20多年。
支柱
在四川绵阳科学城,随处可见令人肃然起敬的十个大字: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训。对于曾在研究院担任副院长的杜祥琬来说,那是他坚守一生的信念。“人活在世界上当然要有物质基础,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这是我一辈子的体验”。杜祥琬说,从他童年时代祖国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到他少年时代迎来新中国的曙光,从他青年时代的苏联同学认为高科技在中国无用武之地,到他数十年孜孜以求,他始终追求的科学信念,就是做这样的一个科学家——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
“我一生下来,国家和民族就处在深重的苦难中,我最早学会的歌是母亲教我们唱的抗日歌曲《伟大的吕梁》和岳飞的《满江红》,我后来做国防科研,搞核武器研制等工作,身逢其时,就想每一个人都要为国家强大、为民族独立而努力,我的这个观念非常强烈和清晰。”
杜祥琬时常给青年朋友、给大学生讲这个观点,他深情地举出前辈科学家的例子,讲得十分真实、质朴而感人。彭桓武老院士当年从英国回来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中国人回国不需要问为什么,不回来才要问为什么。”郭永怀为了建设新中国从美国回来,几百页研究手稿过不了美国的海关,就亲手烧掉,他妻子痛惜地说,那都是你的心血呀!他指着自己的头说,都在这里头呢,我回去还可以写。杜祥琬充满敬佩地说,这些前辈科学家都是要回来为国家干事,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啊。
为了在第一线搞科研,杜祥琬担任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所副所长推迟了九年;为了不负国家重望、把强激光技术迅速搞上去,杜祥琬再次放弃了担任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机会,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又得以延长了七年。但说起往事的时候,杜祥琬只有平静而朴实的一句话:“激光专家组的工作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每一次选择,杜祥琬都是以国家和事业为重。
1980年,在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上见到当年曾主持选派学生去苏联学习原子能的钱三强先生时,杜祥琬十分感激地对钱老说:“您是改变我生活道路的人。”钱老问:“你后悔吗?”他朗朗而答:“一点都不后悔,追随您的事业,我感到很荣幸!”这是杜祥琬的心里话。
选择
1998年,在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在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学习、在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强激光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杜祥琬,已在学习和研究的科学道路走过四十多年的人生岁月,到龄了,也到届了,他准备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任上退下来了。但组织上找他谈话,因为工作需要,希望他留任一两年。杜祥琬只好受命继续工作,直到2001年卸任。
没想到,2002年中国工程院领导班子改选,杜祥琬完全不知道自己被院士们提名为副院长候选人。直到临投票前几天,徐匡迪院长找到杜祥琬谈话时他才得知。结果他被院士们选举为副院长,又开始了一项全新的工作——院士队伍建设和从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咨询研究。
半个世纪的科学之路,杜祥琬服从国家需要数易专业,以至于人们说,国家需要是他“永远的专业”。问起杜祥琬在半个世纪科学道路上追求和前进的最强劲动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个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