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王占国:求真求新终不悔

2013/9/17 17:37:00 点击数: 【字体:


    王占国,1938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80年在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当访问学者。1986年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占国:求真求新终不悔

    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光电性质、半导体深能级和光谱物理研究,砷化镓材料与器件关系研究,半导体低维结构材料与量子器件研究等工作。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奖多项,对我国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见王占国,正巧是他的生日,一张贺卡端正地摆在电脑桌的正中,上面是三十几位博士的签名祝福,这些都是他的学生。
  
    办公室进进出出人很多,都是来跟他祝寿的,他乐呵呵地一一握手道谢。
  
    稍清闲时,王占国拿起桌上的贺卡,仔细阅读着上面学生的名字,透过这一个个名字,他看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材料化学,更看到了自己挚爱的事业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
  
    求学不易,深自砥砺
  
    “科学的道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那些付出比常人多得多、辛勤劳动的人,才会攀上科学的高峰。”
  
    1938年12月,王占国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七口以种田为生。
  
    五岁时,家里没钱供他读书,邻居用草纸抄了一本课本送他。他如获至宝,拿着这个手抄书本,跟别的孩子一起上学了。
  
    求学路曲折艰难。小学离家5里,中间还隔一条河;初中离家20里,要自备干粮自己搭伙做饭;高中离家70里。“为了不耽误学业,通常每月回家一次,为了壮胆,我们几个老乡常结伴同行,周六下午3点左右出发,通常大约夜里2点左右才能回到家里。”“越近家乡,夜越深,同学们陆续散开,最后总是剩下自己一个人。无边的黑暗给人以压力,你必须克服着内心的恐惧,大着胆向前走,向前走到家。”
  
    “在科学探索的路上你不知路上会遇到什么,会得到什么,但必须坚持下去。科学的道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那些付出比常人多得多、辛勤劳动的人,才会攀上科学的高峰。”王占国说。
  
    刻苦读书的王占国走出镇平,走出南阳,来到天津的南开大学物理系。
  
    进入南开大学,因为家境贫寒,王占国享受到了甲等助学金。国家每月除了补给他15元的伙食费外,还有4元零花钱。冬天他申请到了棉衣,夏天又给他发了蚊帐。党和政府的关爱让他感激异常,如何回报祖国?他把感激化作自己刻苦钻研的动力。
  
    大学期间,王占国提出了“能带扰动模型”等三个设想。有记者曾就此访问了学校的指导老师,并将他作为敢想、敢于提出新见解的学生典型做了报道。1964年,南开大学在庆祝建校45周年的大会上,学校老师曾专门宣读了他毕业论文中的“能带扰动模型论”部分。其中,“能带扰动模型”的模型示意图与1970年江琦和朱兆祥提出的调制掺杂超晶格结构非常相似,提出时间更是早了近10年。
  
    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祖国。1983年入党时,他曾动情地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2010-02-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