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着长板凳、小椅子的大爷、大娘们乐乐呵呵地来了,嗑着瓜子、拉着家常的大嫂、小媳妇儿们嘻嘻哈哈地来了,四处呼喊着、蹦跳着的孩子们来了……
6月29日下午7点多钟,陈启平把音箱往运粮沟村山坡的一片空地上一放,打开电源,说先播放一首音乐吸引村民,话音未落,极具穿透力的音响即刻弥漫绿意盎然的山沟,惊天动地,那一刻,记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纯净与悦耳动听。
精神家园
听到音乐的山民,陆续来到放电影的山坡空地,等待电影的开始。目睹此情此景,童年精神家园的幸福涟漪又在心中荡漾,这种精神还乡的方式勾起那个年代人们太多的回忆:与村里的同伴跑六七里地去看一场电影,一部《地道战》看了无数遍不厌其烦,同伴们连电影情节都会表演。数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仍然在享受着这种文化方式的滋润,不离不弃,只是观众日渐稀少,不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放电影,动辄几百上千人观看。那是个文化匮乏的年代,一场电影来的太不容易。如今,每个村子无论大小,每个月村民们都能看上一场电影,陈启平今天要完成的正是国家“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乡间文化传播者
今年49岁的陈启平是嵩县车村镇黄柏村人,从1989年开始当放映员至今,已坚守乡村文化阵地23年。作为乡间文化传播者,他为车村镇26个村庄放映达5000多场,观众达60万人次。故乡记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陈启平给了乡亲许多的回忆和向往。
2005年之前,陈启平放映胶片拷贝16年,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车村镇东西长100余里,南北宽80多里,行政村之间跨度大,再加上路途遥远崎岖,他的青春时光都播洒在这伏牛山区。2006年,推行数字电影后,陈启平作为洛阳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车村镇放映员,承担了该镇的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根据国家“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总体要求,陈启平每年承担着321场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如此一来,除去恶劣天气,一年365天有2/3的时间,他都会骑着三轮车拉着放映设备,翻山越岭,进村放映电影。陈启平放映电影到达最远的村子叫拜石村,从出发地到目的地50多里。拜石村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伏牛山深处,山路崎岖难行。去拜石村放电影,上午就得装好设备出发,赶到时太阳就快落山了。如果遇上刮风下雨天,三轮摩托车拉着设备上不去,他就把设备驮在背上向上爬,只是为了能看到村民热情的招呼和亲切渴盼的笑脸。因为要准备放映设备,陈启平的晚饭往往都是啃方便面或吃当地老乡端到放映场的饭菜。在放映现场,当他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汤,一口一口喝着的时候,身旁被银幕反光映着的一张张笑脸,就是他内心最大的安慰。
农民的福气
陈启平是车村镇5.5万名百姓的文化使者,他的出现会让孩子们欢天喜地,会让姑娘小伙打扮得漂亮时髦出现在银幕前。几十年来,电影带给山区人民的是心灵慰藉和精神享受。由于电影,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电影,他们知道了世界的无限精彩。目前,我省农村像陈启平这样的电影放映员有4600多人,有4.78万个行政村数千万群众在享受着这种文化晚宴,这是农民的福气,陈启平说也是他的福气。因为,在当地,像陈启平这样的人属于文化人,文化人传承的责任是对后代的教育。陈启平没有失败,他唯一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过了二本分数线,目前正在填报志愿选择高校,陈启平的愿望是女儿能学电影专业。【原标题:洛阳嵩县陈启平用电影点亮山村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