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4)

2013/9/11 17:06:07 点击数: 【字体:

    黄久生不大愿意媒体到他老家去采访,“怕打扰老人,也怕他们误会,以为我做这些事是假的,是评先进用的。”可是,9月5日上午9点半,住着48位孤寡老人的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正包饺子的老人们听说记者来打听黄久生,话头儿就掐不断。69岁的李法源说,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有人做伴,不准备再回家了。还有一对身子骨硬朗的老人,叫唐孝贵和赵兰生,2009年在敬老院相识相爱,结婚后搬了出去,现在成了到处跑着玩的神仙眷侣。99岁的老红军刘传江拍着手笑:“活着一天,我欢喜一天!”

    黄久生先后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捐资320多万元;为贫困的重病患者捐款20多万元;汶川地震后捐款15万元,缴纳 “特殊党费”5万元。2011年起,他还资助了考上清华却无力支付学费的信阳孤儿陶杰,让他圆了大学梦。

    “老人们让我有责任哪,不帮,心里有愧。”黄久生说。

    曾经不被理解,也想过放弃,“跳楼的心都有”

    17年的路,单靠简单的一句“责任”是走不下来的。黄久生也有过纠结与退缩,甚至想要放弃。赡养孤寡老人,每年大概需要几十万元,这沉重的负担,黄久生一天也没有卸下过。

    工地不总是一切顺利,困难的时候,黄久生甚至被人追债。“有一年回家最晚。快到年根了,一个老乡给我打电话问咋还不回,说老人想我了。我骗他说工地忙,其实我是没钱拿回去,这边要不来钱,那边还欠着别人钱。”黄久生心急如焚,怕对不起家乡的老人们,又忍受着债主们无时无刻的“陪伴”,“我走哪儿他们跟哪儿,吃饭、上厕所都跟着,没钱不让走,我那会儿跳楼的心都有。”腊月二十八,终于借到钱的黄久生回了家,“那一次去看老人的时候,我真是强颜欢笑啊。”

    没钱的黄久生,腰板硬不起来,心里难受,可更让他痛苦的,是来自家乡的闲言碎语。“一个跟我还算要好的老乡,说我不务正业,还有人说我打肿脸充胖子,没钱还要管老人。”

    尽管心里委屈,黄久生还是继续“能帮就帮”。他陆续从双柳树镇带出了一万多名建筑工人,他的团队参与建设的工程两次获得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跟着他干的农民工回村盖起了白墙红柱的三层小洋楼。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简陋的办公室,一套在郑州市建业路租来的民房。

    书桌、床铺和几个书柜的资料,填满了小小的房间,黄久生珍藏的和领导人的合影,没有地方挂,只能包好了叠放在书柜顶上。这样的办公环境曾害他丢了生意,黄久生却觉得“值”,因为他把钱用在了老人身上。

    他也一度不被工友理解。和他做了12年搭档的老周说:“我问他,他回家照顾老人,工地谁照顾?”黄久生只说:“工地上的困难可以克服,老人的坎儿过不去。” 

    后来,黄久生的父亲罹患癌症,在郑州治病,正赶上施工旺季,“我们几个在医院的时间都比他多。老人过世时,他说了好几次心里有愧。”老周说,那时他突然理解了黄久生。因为好的办公环境有钱了就可以拥有,但老人时间有限。

    黄久生每年组织技术人员、项目经理接受培训,每周给管理人员开会。他的工地上有空调,有夫妻房,还有营养均衡的饭菜,每年“五一”、“中秋”还会请先进职工的家人来郑州旅游。为了给农民工普法和讨薪,黄久生协调成立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至今共吸纳了60多位党员。

    老家的三间土坯房 ,

    “没事儿就回去看看,提醒我永远不忘本”

    “劳模”、“十八大代表”,昔日的农民工如今拥有了他不曾预料过的新身份,但黄久生却说:“我有啥可骄傲的地方,到啥时候都是农民工。”

    谦虚的性格和朴素的人生智慧,承继于“邻居妈妈”吕中秀的善,承继于贫穷带来的孤独与要强,也承继于黄久生自己总结出的“大别山精神”:淳朴,能吃苦,北方的憨厚朴实加上南方的灵活头脑。

    还有一种可能,也承继于位置特殊的潢川老家独特民风的浸润。

    潢川位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气候从暖温带变成了亚热带,植物从落叶阔叶林变成了常绿阔叶林,文化从中原文化悄然过渡为荆楚文化,粮食也从粗放播撒种植的小麦变成了精耕细作的水稻。当地的人们细腻、温暖,本能地对危难时曾给予自己一粥一饭的人,打心底里感恩。

    为了时刻记得“从哪里来”,黄久生舍不得拆掉或重建老家的三间土坯房,“没事儿我就回去看看,这土房子时时提醒我,当年是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没腿的餐桌我也留着,乡亲们把饭就送到这张桌子上。这桌子提醒我永远别忘本。”

    9月5日的晏岗村,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村民们都迫不及待加上了防寒的秋衣。吕中秀第一个走进土坯房,抢

    着讲“柱儿”对老人的好,围观的村民纷纷插嘴:“他做的好事啊,讲也没个头。俺们走路不湿脚,吃水不用挑,全托他的福。”记者这才留意到,三米见宽、从家门直通村口的柏油路和自来水龙头,成了全村家家户户的“标配”,黄久生老宅门口的一片空地,建起了一座“感恩亭”,装上了健身器材,成了老年人的休闲场所。

    “柱儿”是吕中秀给黄久生起的小名,“希望有个柱儿靠住。”那时她并没想到,这个命苦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自己的依靠。“好人有好报啊!”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3年09月11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