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卷烟厂制丝车间,有一位年轻的修理工,从他成长的轨迹中,能看到“钉子精神”、“铁人”劲头,还有“感恩”的心……
“钉子“精神
“新锋对技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干工作有股‘钉子’精神。”制丝车间主任孙玉君这样评价张新锋。
1999年,张新锋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阳卷烟厂制丝车间从事电修工作。10年间,他完成了从一个懵懂的学生到行业劳模的跃迁。
有人说他对技术有“灵性”,其实张新锋知道这是“钻”出来的——
刚刚进厂,他拿着技术资料对着密密麻麻的电路,摸清每个电路的功能;在制丝线技改中,他总是围着专家问个不停;节假日不是到图书馆购买电子、机械、网络等书籍,就是“泡”在互联网上查阅技术资料。为挤出时间多学知识,他究竟啃了多少袋方便面,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已无法计算。
年初,为提高加香精度,降低物料损耗,南阳卷烟厂将传统的单批次生产模式改为多批次同牌号连续生产,一连串的技术问题自然地落到了张新峰的肩上。由于参数调整过程比较复杂,刚开始的几次试验都没有成功,晚上回到家中,他满脑子都在寻找失败的原因,直到凌晨,突然想到一个方法,马上“记录在案”……凭着这份“钻”劲,该创新项目顺利实施。
“知识就是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修改、优化控制制丝流程30多处,改造技术项目10余项,成功解决了制丝生产工艺中的很多难题,设备故障率由原来的4%降到现在的不足1%,设备完好率由原来的95%上升到100%,每年为企业节约改造费用数百万元。
“铁人”劲头
过硬的维修技术,使张新峰成为制丝网络控制“挑大梁”的专家,解决维修中的“急、难”活儿,他是“排头兵”。在旁人看来,张新峰有很多荣誉,不需那么拼了。可每当有人劝他好好地休息休息,他总是笑着说:“听到车间设备出现故障,心里就忍不住着急啊。”
他有个习惯,只要听到家里电话响,总条件反射去“抢”,久而久之,爱人也养成了不接电话的习惯,爱人嗔怪地说:“我的这个‘坏’毛病,他是‘罪魁祸首’。”张新锋笑着说,习惯了!他的手机24小时开通,不论是深更半夜、风雨雷电,只要有维修任务,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总是张新锋。因为他知道作为电修组组长所肩负的责任。
张新锋还有“拼命三郎”的绰号,2009年南阳卷烟厂对制丝线网络控制进行技术改造,为把新推行的SPC技术融入到新网络中,他3天没有回家,坚守在改造现场,白天和技术人员交流,晚上亲自进行试验论证,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连厂家技术人员都被他这种拼劲所感动。
不知道在多少个熟睡的夜里接到电话后赶往故障现场,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多少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提起家人,他总是满脸愧疚。最让他难以忘记的是,2002年,新制丝线刚刚投产不久,设备还处在试运行期,加班熬夜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直到孩子出生那天,他才请了一天的假,可刚刚把妻子送入手术室,得知新线故障停机。他咬咬牙,毅然转身离开。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医院,看到刚刚出世的孩子,他泪眼朦胧……
“感恩”的心
不论是南阳卷烟厂的“订单式”培训中、还是车间的技术讲座中,张新锋都是一个响当当的“金牌”老师,他也非常乐意为职工讲课,他说,把技术传递给N个人,这份技术也就变成了N份。
他还是车间电器网络攻关小组、辊筒类设备交流平台、动能提高训练室等技术团体的发起者和组织者。2008年进厂的车间电修组职工杨学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张新峰主动找到他,把自己掌握的维修技术和心得传授给他,在张新峰的帮助下,杨学辉迅速成长为车间电修组骨干。
2003年8月,南阳卷烟厂面向全厂招聘网络管理员。这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岗位。对于张新锋来说,更是一次走出车间,走上管理层的大好机会。凭实力,他完全可以竞聘到这个岗位。面对机会,他也曾怦怦心动,然而,当看到车间领导殷切的目光,想到技术尚未完全纯熟的制丝电气网络维修队伍时,他选择了留下。
他的同学中很多人都在外创出了一番事业。每当同学聚会,大家问起他的收入时,都有些诧异,以他的技术和名气,在南方私企中,收入会是现在的几倍。对此,他一笑了之。上海、广州等公司看中了他的“名气”,多次来厂挖他,许诺以高薪、车房等优厚的待遇,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说:“我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我要把学到的技术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是啊,也正是这种感恩的心态,使他在人生的一次次抉择中更加坚定。【原标题:张新锋:追逐年轻的梦——记河南中烟南阳卷烟厂制丝车间电修组长张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