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师者心 爱之泉——探访开封籍复旦大学教授张豫峰的师爱之路(2)

2013/9/10 17:41:01 点击数: 【字体:

    外公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河南大学国文系,曾经留校辅助系主任邵次公和郭绍虞教授教学,后从政担任河南省卫生厅秘书长。抗战胜利后,他辞去月薪400块大洋的职务,赴重庆北碚,跟随许季康先生到相辉学院做图书馆馆长。外公学识渊博、为人谦和,经常给她讲《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志》的故事,外公的儒雅刚直之气深深影响着少年的张豫峰。在张豫峰的记忆中,她中学时代常常是透过绿油油的棕榈叶、红灿灿的牵牛花,聆听着隔壁王寿庭教授教学生拉二胡的乐曲声度过的,她慢慢也喜欢上了《良宵》、《昭君怨》、《汉宫秋月》;她家对面住的是80多岁的于安澜教授,她说“于姥爷和外公聊天的笑声至今仍不时映显于梦中”。后院还有历史系的张绍良教授,“文化大革命”被打成了特务、右派,拨乱反正之后又回到河大做学问,他的夫人张桂山老师音乐素养很深,退休在家免费教学生声乐。她不慕钱财、深爱音乐和学生的感人精神一直感染着她,激励着她。还有同住在一个院里的华钟彦、华峰等教授……张豫峰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她从小对教师职业充满了敬意。在她的心目中,教师就是学识渊博、彬彬有礼、乐善好施、受人尊崇的职业。

    河南大学本科毕业后,她于1989年秋天站在原开封师专的讲台上,这时她倍加感受到做教师的重量。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1994年,她考入复旦大学读研,选择了积极倡导“三个平面”理论的语言学教授范晓做导师。历经6年,她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留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复旦大学是一个古老的学府,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为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的积淀,人才济济,卧虎藏龙。

    那时候,她的心情比较激动,也比较忐忑。从北方走到南方,从小城走进大都市,她青春向上的感觉无异于“我待复旦如初恋”。毕竟,6年的寒窗苦读,她终于有了可以在复旦大学展示自己的舞台了,但是导师恰好在她留校的时候退休,她只有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开创一片新天地,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她讲授的语法专题课面向全系学生,她清晰简洁的思路、流畅标准的语言、合理缜密的逻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语法学本是很枯燥的一门学问,但到了她的课堂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一场探险,她总能找到种种契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大家都说,听张豫峰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因此,不光是中文系的同学,其他院系的同学也慕名而来。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她的敬业精神。她推崇勤奋和真诚,并把它视作为人生处世的准则。学业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舍弃了假期和娱乐,舍弃了对家庭的照顾,用心血换来一次次收获。她继承了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学术思想,在学术方法和人格培养上对学生进行训练。

    她对学生学业上要求很严格。学生说:“最害怕的就是把自己的论文交给张老师,不是害怕张老师多么严厉的批评,实在是不愿意看到老师眼中哪怕有一丝丝的失望。”学生们能够体会老师的一片苦心,知道老师是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其实,没有人知道那些日子刚强的她似乎已经把自己的一切投身到学术研究之中。找资料、读书,写论文没日没夜。也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干劲儿,断送了她短暂的婚姻。对那个离她而去的“另一半”,她理解……这又促成她更加全神贯注地投身于她的学习和工作中,把团队视为亲人,把学生视为孩子。

   

    她感谢复旦大学,就如对母校河南大学充满的感激。古老的学府,一种大学精神,总让她莫名地感动。

    2005年,她受命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党委副书记。除科研教学工作之外,主抓学生工作,她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无私地洒向学生。她首先从长远的角度替处于迷惘状态的同学做好规划,再从选课、作业、论文等处入手,一步步地培养学生。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她会在家里准备一桌饭菜,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中秋节,学生们还没对她表示祝福,她便早早带来月饼让同学们一解思乡之苦。

    2008年汶川地震时,有一位学生因为家庭受灾严重,情绪一落千丈。她得知消息后带着其他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和学生雪中送炭,并不顾自己承担着几十万元房贷的负担,掏出1000元表达自己的心意。该学生接到捐款时,热泪纵横。对于家中有难的同事和老师,她不时从工资中拿出几百元送到他们的手上。在每次学生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她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悉心安排好工作细节后,她总把最出彩的时刻、亮相的机会让给同事和下属,自己经常做更多的幕后工作。

    学生工作,事无巨细,她一干就是8年。在此期间,她所在的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包括留学生800多人,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复旦大学“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正是对她和她带领的团队最大的褒扬,也是对她无私奉献的肯定。几年间,复旦大学中文系相继有3个班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一个班级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研究生团学联和中文系研工组连续8年被评为校先进集体。

    8年历练,她收获良多,感触更深:“如果不经历诸多的伤痛和苦难,人生经历不会这么丰富,你就永远是个孩子,永远长不大!”

   

    她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这么些年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有了这些师爱的标杆,她也一天天成长。就像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她很感激在开封读高中时的班主任马履贞老师。那时候她的语文成绩并不怎么好,马老师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发现她喜欢朗诵,就让她充分施展才能,表扬她,让她找到自信。后来,马老师调到郑州一所高校,至今仍与她保持着联系。有次打电话,马老师说:“你知道我最牵挂的是你,最想听到你的声音……”依然是那般慈母一样的关爱!

    还有前面提到过的曾在开封市14中任教的张桂山老师。张桂山的身体力行让张豫峰不知不觉学到了如何把名利置之度外,把事业当成生命。如今97岁的老人已经只能靠扶着栏杆、门框站立或走上几步路,但她老有所为,仍免费带了几十个特殊学生——退休老师,让他们的晚年与音乐相伴,过得充实一些。老人说:“我已经不能唱了,就试着给唐诗宋词谱曲,现在已经谱有二三十首了!”有谁知道,从老人这里走出的学生有很多都已成名成家,像上海歌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张峰现已获得了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他的音乐启蒙老师就是张桂山老人。

    还有自己的硕士、博士导师范晓。在张豫峰的心目中,恩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范老师如今已近80岁,3个孩子都在国外,虽然已经退休,但都放弃了女儿让他到国外移民的机会,仍然坚持著述,将自己的学问一丝一毫全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她从恩师那里,承继着对学术的执著追求精神。这又让她的学生们产生感慨和启迪: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2013年6月,因为工作需要,她到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担任副院长,负责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新的岗位,新的挑战,她又雄心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学科方面的拓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还有梦想中的博士点的设立……让她忙得不亦乐乎。12月,她将要到新加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要开始论文和讲座的撰写准备。她想把家整理好,想把父母照顾好,工作更想干好,她很累!但作为一名师者、学者,她无怨无悔。8月初,她带着父母回到梦牵魂绕的故乡开封。离别13年,她站在童年时代弥漫着浓郁亲情、儒雅情怀的教授院,感慨万千。外公、张绍良教授、于安澜教授都已驾鹤西去,张桂山老师也耳背气弱、步履蹒跚,耳边响起当年老人教她唱的那首比肖普的歌曲,“那家门前的香花,我再也看不见”……她又一次哽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

    她在上海《青年报》发表过一篇小文《可爱的家》,结尾写道:“故乡,那个给了我幸福快乐可爱的家,它是我精神的家园。它将永远驻守在我的心灵深处,谁也抹不去!”这是游子的心声,我深信。(本文配图由本文主人公提供。)制图:李雯  作者:金文丰【原标题: 师者心 爱之泉——探访开封籍复旦大学教授张豫峰的师爱之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13年9月10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李仁清:拍拍打打 能工巧匠留住文明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