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被感染 农民工成了传拓专家
1982年春,经亲友介绍,来自豫南农村的李仁清进入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成了一名临时工。刚接触拓片那段日子,面对一张张拓印出来的黑乎乎的图案,李仁清觉得既枯燥又乏味。每次野外工作,李仁清接触的都是考古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年轻的他机灵好动,不懂就问,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学会了石刻绘图,并开始摸索着单独制作拓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来只是为了有口饭吃的李仁清逐渐认识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那些在农村人眼里并不起眼的石头,竟然也会“说话”!
“这些石刻太迷人了,不把它们拓下来,自然风化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以后真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啊。”
为了研究古代石刻艺术,李仁清节衣缩食地选购收集拓片资料,每一次尝试着制作出高浮雕造像拓片,他就主动请专家挑毛病,得到了国内文博界的多方指导。回到家里,他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制作的高浮雕造像拓片贴在墙上,远看近瞅,自己跟自己“较劲”,对不足的地方进行琢磨、改进。1996年,李仁清终于摸索成功了高浮雕拓片的传拓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制作了大量高浮雕拓片。
“李仁清的高浮雕传拓作品,填补了国内拓片史上的一个空白。”故宫研究馆员郭玉海先生如是评价,“李仁清至今从事传拓工作30余年,足迹遍河南,而且能够将所拓记录成书出版,尤为难能可贵,有民国时期洛阳郭玉堂之风。”
B
为传承 毫无保留公布技法
李仁清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曰“友石斋”,意在:以石会友。他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石刻精品全部拿出来,在工作室长期举办拓片展览,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领略中华数千年石刻文化精华。
李仁清曾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自己摸索出来的高浮雕传拓技艺整理成文字发到网上。很多网友感慨地留言说:“我惊呆了,还有这样无私传授技法的好老师!”此举也让一些亲朋很不理解,有人认为,李仁清将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知识产权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是不是有些傻?应当有偿传授呀!李仁清却认为,全国各地的高浮雕造像浩如烟海,仅凭他一个人是难以制作出那么多拓片的,高浮雕传拓技艺只有走向社会、造福社会,才能为后世留下更多更好的拓片资料。
李仁清高浮雕石刻文物传拓技法,难度最大的是高浮雕正投影的传拓技法。因为拓印的对象是凸凹不平的石刻立体造像,湿透的宣纸必须以正投影的要求,把它切割开直压到各个部位之上。高浮雕石刻造像凸凹不平,上纸时要比平面费时费工,只能湿上而不能干上。
C
广交流 被列入传拓名家名录
金石碑刻大多分布在野外,李仁清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奔波在荒郊野外。由于位置偏僻,有的石刻所在地只有羊肠小道可以通行,进了大山,就只能风餐露宿。石窟或者荒废的窑洞,常常被他当作野外宿营地,他笑称这些地方是“免费的天然宾馆”。
“碑刻林立,巧匠众多,李仁清为何能脱颖而出?为何能技高一筹?我认为他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找到了一个有别于古人和今人的立足点,找到了一个自身特长与地方特产(碑刻)巧妙合一的融合点,找到了一个新时代雅俗共赏的审美结点,那就是高浮雕传拓技术。这是一个前人极少涉猎的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继承,一切靠的是腿勤、手勤、脑勤。”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碑拓鉴别图典》作者仲威如是说。
2012年,李仁清应邀参加了文化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传拓技艺展”展出交流活动,并被列入传拓名家名录,有《迦毗罗神王》等作品入选国家图书馆编著的《中国传拓技艺图典》。成名后的李仁清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向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博物院等捐赠的几百幅拓片和历代原石石刻却价值不菲。(记者 苏瑜)【原标题:传拓技艺李仁清"友石斋"以石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