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拖拉机产品是我一生所钟爱的事业,能为此作出贡献是我一生的幸福。金钱和物质对人而言是很重要,但人是讲感情、讲精神的。一拖培养了我,是一拖给我搭建了能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我不是见利忘义的人,我要为一拖的持续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人物简介:
李继光,中国一拖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2005年中国一拖“劳动模范”,2006年河南省及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2006年度河南省省管企业“劳动模范”;2008年度中国一拖 “十佳创新标兵”,2009年河南省“劳动模范”,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李继光的同事总结李继光有“三好”:技术好、人缘好、家庭好,所以同事们戏称他是“三好男人”。
今年43岁的李继光出生于洛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时的农村生活让他立志要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累。17岁那年,李继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工业大学,学的就是拖拉机设计。
1984年,李继光毕业后分配到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先是研究拖拉机底盘和行走系统,后来开始做中小马力拖拉机的整机开发。选择中小马力拖拉机为研究方向,李继光是有想法的。那时,我国大部分普通农村家庭还买不起大马力拖拉机,尤其在耕地还比较分散的地方,大马力拖拉机显得不够经济。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家庭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李继光选择了中小马力拖拉机为方向。1994年,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并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李继光继续坚持这个研究方向。
经过20多年的研发实践,李继光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他负责并参与设计的多种拖拉机产品,让无数普通农民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走上了致富道路,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3年至今,由李继光主持开发并负责整机总体设计的东方红-200P、MS25/35、SA20/28、SG18/28系列拖拉机和东方红小康盼系列拖拉机等新产品多达几十种,推向市场后,深得用户青睐,实现销售20多万台,新增产值30多亿元。
追逐:从“低”到“高”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土地被分成条条块块的责任田,大马力拖拉机一时没有了用武之地。当时,作为农机龙头企业的中国一拖,率先开发了东方红—150型小四轮,李继光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好是这个产品刚刚投放市场不久。
现在看来,这款被誉为中国小轮拖“鼻祖”的产品,其实相当简易,这也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关。农民们的要求是:“尽量便宜,最好是一头牛的价格;马力够大,最好能赶上两头牛的力气。”这就造成了这款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当低。当时有媒体描述,“随便支个马扎,普通农民都能组装一台”。火热的市场需求刺激全国各地的拖拉机厂纷纷上马小轮拖,价格战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首选策略。
而对中国一拖这样的大型国企来说,打“价格战”显然不是长项,东方红小轮拖的产量逐年下滑。此时,在该研究领域已摸打多年的李继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已经看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市场需求也在悄然变化。靠第一代东方红小轮拖实现致富梦想的农民,开始需要更大马力的拖拉机;而正准备踏上致富路的农民,也对小轮拖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必须尽快对小轮拖进行技术升级。怎样让中国一拖的小轮拖继续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答案也是技术升级。李继光很快承担了这一使命。李继光说:“一拖要满足广大农民用户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去创新设计,无数农民在看着我们,几万职工也在看着我们,我们要为产品负责任。”
自此,李继光在中小马力轮拖领域开始了他从“低”到“高”的技术创新之旅。
六个月做完两三年的事
2005年3月,作为课题负责人,李继光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开始了东方红-MS25/35系列拖拉机新产品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初期,相关营销部门和制造部门提出了“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批量生产”的要求,这在以前少有先例。李继光的肩头压上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李继光深入市场调查了解产品的需求、销售情况、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的各种反馈信息,掌握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分析研究了当时国外的最新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一份细致翔实的市场分析报告,为这款新产品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该系列拖拉机整机总设计师,李继光既要考虑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特色,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具体需求;不仅要控制成本,还要让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效益。他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大胆采用柔性设计理念,突破传统设计方法,将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效果。
在图纸设计阶段,李继光带领课题组成员日夜奋战。经常为了一个设计问题废寝忘食,工作到深夜。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课题组的成员全力投入各自的工作,仅用不到六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该系列8种基本型、6种发动机配套、共58组总成部件,绘制了近千张零部件图纸——这是过去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图纸设计刚刚完成,李继光就又投入到新产品的试制工作中。时值七、八月酷暑时节,李继光每天要在设计室与生产现场往返好几趟,为了不放过试制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李继光每天都要紧盯装车现场,甚至与生产一线工人一起干活。作为产品总设计师,李继光甚至亲自动手装车,这成为生产线上的一道“风景”。
多年来,“东方红”已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所以这款产品在试制阶段就有用户在等着购买。然而就在整机装配完成,大家刚松一口气的时候,试车过程中,传动系突然出现异常响声,这让李继光又绷紧了弦。用户急切的目光始终刻在李继光的脑海中,于是他在生产现场连续盯了三天,天天晚上干到半夜。终于在一天晚上找到了问题,而此时他已筋疲力尽,满身油腻与汗水……
四个月创造的奇迹
在对东方红小轮拖进行升级的过程中,李继光越来越觉得,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创新已经无法适应实际情况,有必要对这一产品进行全新设计。
原来,为追求低成本,传统的小轮拖使用皮带传动结构,但随着用户够买力的提高,用户更加重视产品的性能、质量和舒适性。因此,用全新的结构来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就势在必行。
2006年初,为了解决我国保有量最大的小型皮带传统拖拉机能耗高、噪声大、污染严重、整机技术落后等问题,实现对该产品的全面更新换代,李继光开始主持开发中国一拖重点项目东方红-SA20/28系列直联传动拖拉机。该项目主要成果后来还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变皮带传动为直联传动、小轮拖应用大轮拖的传动结构,这在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李继光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设计了新型传动系,实现了传统横置结构向纵置结构的突破。整机既有普通纵置底盘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也能充分利用现有机型资源。新产品可选装东方红150~180系列拖拉机及类似机型的很多零部件和配套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缓解配套压力,投入少见效快,方便向全国推广。该传动系结构为国内首创,因此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更让人惊叹的是该系列产品推出的速度:从设计到产品下线,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拖拉机系列新产品开发的新速度。
2006年至2007年,李继光又投入到中国一拖重点项目东方红-SG18/28系列拖拉机设计开发工作中。该项目的开发对中国一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标用户定位在国内高端用户及欧美普通家庭用户。在设计初期,中国一拖就提出“该系列拖拉机整机性能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既能满足国内高端的需求,又要满足出口外销的要求。
这次设计,起点高、难点多、任务重。像往常一样,李继光带领课题组又一次迎难而上,所不同的是,加入更多“创新”因素。他把自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大胆应用到产品开发设计中,在设计中大量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三维技术和分析技术,采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方法,使系列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达到高标准、高性能的最优化配置。课题组仅用六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该系列4种基本型、共40组总成部件的设计,又一次创造了拖拉机设计开发的奇迹。
“三好”男人
李继光的同事总结李继光有“三好”:技术好,人缘好,家庭好。所以同事们戏称他是“三好男人”。
李继光所在部门的副部长栾新立说:“在技术上,李继光没的说,顶呱呱,人缘也好。他人很开朗,能歌善舞,空闲时积极参与单位的文体活动,所以同事们都很喜欢他。” “李继光不光技术好,人也很热心,谁有问题请教他,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同事曹六建评价李继光说,“他还有一点我也很佩服。作为一名设计人员,他其实没有必要盯在生产一线。但一有问题,他马上就会出现在生产现场。”
除承担产品开发,李继光还积极投身中国一拖“岗位创新、岗位创效”活动,有许多成果获得奖励。2008年,李继光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3篇近6万字的关于国内外中轮拖最新技术以及整机总体布置设计的讲稿,多次为装配厂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产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李继光的“好”有口皆碑,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工作干得好,家庭照顾得也很好。“他在家里是真正的顶梁柱。爱人在学校当老师,经常加班,有时候周末也休息不了,孩子的教育等许多事需要他操心,但他都处理得很好。”李继光的同事耿亚菲说:“李继光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最让我们感动的,他还是个好儿子。老母亲患病在床六年,大小便失禁,他每天为老人端水喂饭,擦洗身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母亲去世。一个男同志能做到这些,真的让我们很感动。”
好员工、好同事、好儿子、好丈夫,一个人做到任何一个“好”都不算太难,但这么多“好”加到一个人身上,就真的难能可贵了。对此,李继光说:“母亲从小就对我要求很严格。她老人家常说,不希望我能做多么伟大的人,但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爱事业、爱家庭的人。也正是这,才让我有了一些成绩。”
是金子,就会闪光,“三好”男人李继光引得许多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然而,李继光不为所动,他说:“人要有职业精神,要忠于自己的职业理想。”经常有中国一拖内部企业邀请他去当部门领导,他也谢绝了,他说:“我的职业理想是设计,现在的岗位对我而言,已经是足够大的创造舞台了。”
“搞拖拉机是我一生钟爱的事业,能为此做出贡献是我一生的幸福。”这是李继光最常说的一句话。 (本报记者 张少晨 通讯员 张智磊)【原标题:“三好男人”李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