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王彦涛,‘彦’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我本人跟名字很贴合,确实有才、聪明。”王彦涛笑着对记者说,“开玩笑啦,别当真,如果真是‘聪明’,我也不会在这高山上呆了29年。没有办法,守在这人迹罕至的山上,只能自己豁达、乐观一些,要不然很难耐住寂寞。”
王彦涛是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站长,19岁上山,今年48岁,扎根嵩山站,一干就是29年。8月9日,在怪石嶙峋的山道爬了4个多小时,记者得以采访到王彦涛。
这一天正是王彦涛的48岁生日。站在嵩山站前的平地上,望着山下“缩略图”一般的登封市区和旁边的千仞峭壁,他想起1985年自己头一次上山的情景。那年19岁,刚从郑州气象学校毕业,青春、激情、梦想……背着简单的行李,走了4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来到海拔1200米的嵩山气候站,见到的是没有大门的院落和破旧简陋的房屋,周围除了气象站没有其他任何单位和住户,满目荒凉,春冬风大寒冷,夏秋雾多潮湿,“那个时候还用煤油灯照明,就连吃水也要跑到1400米外的山泉肩挑背扛。”
像很多农家出来的孩子一样,王彦涛向往繁华和舒适。在这个河南省唯一的国家三类高山气象艰苦台站,他有过动摇,但很快梦想开始着陆。“这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再苦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干,既然来到嵩山,就要干出一番成绩。”他对记者描述当时的心情。
就这样,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通过一段自我调整,渐渐地适应了这个艰苦的工作环境,并迅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1989年,年仅24岁的他担任了嵩山站站长。
眼看婚姻大事摆到面前,亲戚朋友介绍的对象却一个个告吹。要么嫌嵩山工作条件艰苦,要么怕婚后见面困难,一度让他很苦恼。后来,他和站内的临时工侯秋芳相知相爱,喜结良缘,才算建立了家庭。结婚3年后,他们有了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山上闭塞的环境让孩子缺少见识。每次下山,孩子看着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会瞪大好奇的眼睛。作为父亲,王彦涛心中常常泛起难以形容的滋味。
2005年9月的一天,因连日下雨,嵩山站电话突然中断,为了尽快恢复通信,王彦涛带领两名职工冒雨下山沿线排查。由于雾大雨密,山路湿滑,加上过度疲劳,在返站的途中,不小心摔倒在地,右腿严重摔伤,到医院后被确诊为胫骨骨折。
由于常年坚守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王彦涛患上了顽固的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过去上山如履平地的他,现在总是带着厚厚的护膝,拄着登山拐杖,肩上挎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必备药品。
稍矮的身材,一双开胶的登山鞋,满脸的笑容,王彦涛站在记者面前,坚定而从容。“如果有机会,你会选择离开嵩山站吗?”记者问。“如果鸟儿在笼子里关的时间长了,即使你打开笼子,鸟儿也不会飞走。因为习惯了。”王彦涛说。再无徘徊,再无犹豫,他知道,嵩山气候站需要自己,自己也已经离不开嵩山气候站了,嵩山站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本报记者冯刘克/文杨远高/图【原标题:王彦涛:高山之巅的29载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