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金属锁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簧片结构。唐代锁具已十分普及,明清是古锁发展的鼎盛时期,以铜质和铁质为主。上世纪50年代,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国,中华古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市面上中华古锁的影子愈加难寻,会修中古锁的人在全国已不足5人。
10月的一个上午,记者见到了我市、也是我省唯一一个修中华古锁的人——任元兴。
因为喜爱 所以坚持
修古锁,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小时候,家里用的锁里就有几把古锁,时间久了,钥匙不是丢了就是断了,我就自己捣鼓,凭借记忆中钥匙的样子,用铜片打磨出一把钥匙。你还别说,用着还行,那几把古锁又派上用场了。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华古锁产生了兴趣,留意锁的结构和钥匙的形状。1958年大炼钢铁时,每家每户的铜铁都必须上交,此后,见到的古锁就少了。
1985年以后,我从事古玩行业,渐渐地接触到的古锁多了起来。因为自己感兴趣,有时候,我就从市场上买,或者直接从废品公司回收一部分。回收来的古锁一般都很完整,但带钥匙的少,我就先将古锁整修一番,再给它配上钥匙,这样,本是一块没用的废铜,经过我一捣鼓,就变成了一把实用的古锁了。
中华古锁的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因为古锁不像钱币、玉器可以作为陪葬品保存下来,所以存世的古锁非常少,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宋、明、清时代的锁。中华古锁分为南锁和北锁,南锁一般都有刻花,北锁则用料大、粗犷。按材质分有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按形状分,有普通百姓用的枕头锁,造型各异的圆帽锁、琵琶锁、十二生肖锁,还有佛教用的螺丝锁等。其实,中华古锁有很多种,我见到的有限,市面上关于中华古锁的书籍很少,我只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捣鼓,这一捣鼓就是五六十年。
修旧如旧 保持古韵
修中华古锁,我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修旧如旧,但使用起来和新锁一样。你看这些铜条、铜片,都是我几十年前买的,上面这些包浆和锈迹都很自然,这些是专门用来配钥匙的。用这些铜条做出来的钥匙和原锁一配,不失中华古锁那种古老的韵味,这就是修旧如旧,有很多人要的就是中华古锁的这个味儿。对于修锁,我是靠悟性自学成才的,但在开封市和河南省收藏圈儿里还是有一些名气,不少人都找到我这儿来修古锁。
2009年,我一个朋友的女儿认识台湾的一名搞收藏的女士,这位女士手里有一把银质的中华古锁,十分精巧,很有收藏价值,但这把锁没有钥匙。听说我会修古锁后,这位女士就从台湾把这把银质古锁寄给我。我先把银锁修好,又配了把银钥匙寄过去,这位女士很满意。还有一次,一位郑州的先生家里有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樟木箱,箱子上有一把古锁,但是没有钥匙,打不开。这位先生想用这个箱子装书画,又不想破坏锁和箱子。打听到我这里能修古锁后,开车从郑州把箱子运过来。我用了不到10分钟就给他配好了钥匙,打开了箱子,这位先生非常感激。
每当我为别人修复一把古锁、配好一把钥匙时,心里都非常高兴,因为通过我的手,一把死锁不仅有了使用价值,还具有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的古锁在开封景区里也有了大用处,开封府的囚车、囚桩、柜子、监狱门,以前用的都是现代锁,这不符合历史。我就建议景区换成古锁,那样更有时代韵味。他们采纳了我的意见,都换成了古锁,游客反映很不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装修买的都是红木家具,专门找这种古锁配家具,就找到了我这里。以前我收集了四五千把古锁,经过10来年,现在剩下的古锁不到1000把了。
渐行渐远 颇感遗憾
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古锁已经越来越少了,古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从事中华古锁修复的人在全国也寥寥无几,而且也没有人愿意主动学习这门手艺。我这门修古锁、配钥匙的手艺迟早会失传的,虽然令人遗憾,但也没办法。一些有收藏意识的人却发现了中华古锁的收藏价值,长葛、许昌、郑州还有外省的人都找过我修古锁、配钥匙。
现在市面上也有人仿造中华古锁,主要用于家具的搭配。但现在制造的古锁用料不如中华古锁多,掂起来很轻,没啥分量,而且,现在造出来的古锁锃亮锃亮的,没有中华古锁那种厚重和沧桑的韵味。
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现代社会,中华古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古锁逐渐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今后也会慢慢地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原标题:中华古锁 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