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河大
名人印记
(三十)
王广庆(1889-1975),字宏先,河南新安人。王广庆早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中他投革命军东路都督张钫帐下任秘书长,参加西安起义,一鼓攻克潼关,连破阌乡、灵宝、陕县,直捣渑池,洛阳为之震撼,牵制清兵万余不得转战武汉,为辛亥革命立下大功。此后,王广庆相继担任开封县长和临颍县长。北伐成功后,他担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践踏黄河流域,古城开封吃紧,河南大学于1937年底迁至豫南鸡公山、镇平一带,开始流亡办学生涯。1938年10月,王广庆在危难之际接任河南大学校长。他到任后立即与各方交涉解决学校经费,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得以维持。1939年5月,日寇进攻新野、唐河,镇平危急,王广庆率河南大学师生北越伏牛山抵达嵩县。河大医学院住在嵩县县城,文、理、农三学院及校本部住在嵩县西部山区潭头镇。
王广庆执掌河南大学6年之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为了支撑这所在敌占区办学的高校,他想方设法稳定人心,尊师重教,诚聘名师,坚持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结合山区实际开展科研活动,提倡爱国爱校,尊重学术自由。这一时期,河南大学在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国专科以上学生各种竞赛活动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
河南大学在潭头期间利用人才优势,为地方培养各种人才,先后创立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伟志小学”等学校,王广庆还兼任“七七中学”校长。河南大学的到来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民风民俗,使潭头成了“豫西人才库”。
抗战前的河南大学按照国立大学的标准做了大量创建工作,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都已进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1942年3月,国民政府通过决议,将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44年5月15日,日寇血洗潭头,部分师生惨遭杀害。逃离潭头的师生,历时月余到达淅川县荆紫关。对于此次惨案,王广庆心情极为沉痛,于1944年10月辞职,由张仲鲁接任校长。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王广庆带领全校师生始终坚守在抗日最前线,为维护中原文化,保全河南大学,培养抗战人才做出贡献,在中国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值得自豪的一页。
退居家中的王广庆潜心学术研究,抗战胜利后,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旅居台湾。
王广庆从政从教之余不废学术研究。他善小学、精训诂、嗜金石、擅书法,尤长音韵。国民初年,河洛一带出土大量文物,但常落入古玩商手中而流失国外,他十分担忧,此后遇有新出土的汉晋隋唐人墓志,总尽力访记存录,以确保史实。1924年,洛阳城南出土正始三体石经,他谆嘱石主勿售外人,以保国粹,并精拓数本,送给章太炎、于右任研究,自己作《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于是国内学人方知有正始三体石经。除此,他还撰有《河洛方言》、《洛阳近年石刻出土记》、《语文发微》、《复音词声义阐微》等著作。
1975年2月24日,86岁高龄的王广庆在台北逝世。(陈宁宁)【原标题:王广庆:抗战时期的河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