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日前派专人将录取通知书送到河南襄城阳光福利院。在这所由59岁农民牛志远自费创办、专门收养孤儿的福利院里,已走出21名大学生。
6月26日,河南省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对外公布的第一时间,从许昌市襄城县传出喜讯:该县阳光福利院今年参加高考的17个孤儿全部上了大学专科线,其中8人上了重点分数线,600分以上的就有7人。
“加上去年4名考上大学的孤儿,福利院已经培养出21名大学生。”襄城县阳光福利院院长牛志远兴奋地说。
7月19日,是阳光福利院阳光最灿烂的一天,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钢特地从北京赶到襄城县,亲手把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福利院孩子仲书芬手中。
随后的几天里,孩子们陆续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7月23日上午,牛志远领着他的一大群孩子到县城赶集。一路上,孩子们不停地叫着“爷爷”,59岁的牛志远不时应答,紫铜色的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
其实,牛志远不是这些孩子的亲爷爷。把这群孩子和老牛联系起来的,正是老牛创办的许昌市首家民办社会福利院——襄城县阳光福利院。
4年供养39个孤儿,先富起来的农民花尽40万家产
今年59岁的农民牛志远,年轻时曾自学铜像铸造工艺。童年流浪街头的孤儿生活,使牛志远从小就富有爱心。多年来,他固定帮助的孤儿就有十多个。
在牛志远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代。“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高追求的雷锋,至今仍是牛志远心目中的偶像。
在21世纪的今天,怎样以实际行动向英雄人物学习呢?于是,牛志远萌发了办福利院的念头。
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牛志远花费14万元在自家的责任田上盖起了13间房的院落,把第一批9个孤儿接了进来,门口挂上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牌子。
每年的期末考试过后,牛志远都会骑着自行车,赶到县城的几所中学找老师和校长,打听家庭困难的孤儿学生。这让学校的老师们非常感动,遇到一些困难学生,就主动跟牛志远联系。就这样,福利院的孩子很快增加到了现在的39个。
来到这里的孩子,牛志远管住,管吃穿,管学费。39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除了学杂费,还有生活费、服装费、看病费、零花钱,一年下来没有七八万元根本不够。这两年,随着孩子的逐渐增多,牛志远又盖了十来间平房。他的经济便显得捉襟见肘了。
来福利院时间最长的孩子朱志豪说,爷爷4年多都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外出几十里都是骑自行车。许多当地人提起牛志远都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自己骑个破“伏尔加”(自行车),大把银子往孤儿身上花。
而牛志远的大儿子牛战峰却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随着原材料的不断涨价,铜加工工艺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意上赚不了钱,父亲也不得不改弦更张。最近,父亲正在向乡里、村里申请,他想承包30亩土地种烟,希望每年能增加几万块钱的收入。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走进阳光福利院,20多间瓦房一字排开,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卫生室、洗澡间一应俱全,院子里蔬菜成畦,绿树成阴。
走进孩子们的宿舍,每间屋子里都摆着四五张到十多张不等的单人床,中间摆着学习桌,电视机和电暖气搁在屋角。
“牛爷爷待我们可亲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上大学后,我们都会想‘家’。”今年考上南京大学硕博连读的郭京克告诉记者。
牛战峰告诉记者,老人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做饭,每天都想着法子给孩子们做些好吃的。孩子上县医院看病,他会陪着跑前跑后。住校读高中的孩子们每3周回家一次,有的孩子回来得晚,他会一直坐在门口等着。返校时,他要把孩子们送上车,买好车票,然后看着公共汽车慢慢远去。对在家的孩子,他晚上陪着他们一起做作业、谈心。
“他无偿供养这么多孩子,可自己孙子、孙女的学费还是我们自个儿交。”牛战峰说,父亲对待孤儿胜过亲生。不仅如此,牛志远还把全家都动员了起来:孩子们带回家来总是由牛志远的妻子照顾,帮他们换衣服、洗澡;卫校毕业的二儿媳开个门诊,平时专为这些孩子保健问诊。
“无论再怎么困难,俺都会把孤儿院办下去”
牛志远的心愿是,这个福利院能够长期保持在40个孩子左右。他说:这个数字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少了不济事,再多了就供养不起了。今年高考成绩一出来,老牛就开始活动了。
“襄城一高、二高我都跑过了,又找到了10多个困难孤儿。”牛志远说,等9月份这一批大学生一开学,马上就把他们接过来,因为自己承诺过,10年之内要培养出100名大学生。
今年,17个孩子全部上了大专线。据牛志远估算,根据目前的大学收费状况,17个大学生就得十三四万元,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还有去年考上学的4个孩子,暑假开学后也要缴学费。另外,家里还有18个正在读中小学的孩子,学费和生活开支也要几万元……
“无论再怎么困难,俺都会把孤儿院办下去。俺有办法让孩子们上学!”牛志远说。
令我们欣慰的是,采访结束时,记者在襄城县教育局了解到,今年年初,县四大班子一把手签名发出倡议,建立了助学基金会,如今已筹集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难题。
牛战峰也告诉记者,父亲总有走不动的时候,但不要紧,他和几个弟弟也舍不得这些孩子,会把福利院接着办下去。去年考上大学的两个福利院的孩子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们已经上大学的兄弟姐妹们商量好了,如果爷爷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就会接下来,一定让福利院的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时常感动别人的老牛说,听到这话,他自己也被感动了。
送别记者的时候,牛志远还在掰着指头盘“点”:2007年希望能送走几个大学生……
附图:牛志远近照。郭炳德 摄 本报记者 郭炳德 通讯员 李见新【原标题:农民牛志远的百名孤儿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