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农村盖新房的越来越多了,但是一座农村的二层小楼,盖好之后不能住人的,恐怕还是非常得少见,因为屋子里满满当当的堆的都是废旧的电池。河南新乡县农民田桂荣1991年离开农村到城里从事电池的专卖,盖小楼就是卖电池所得,而这座小楼也和电池结下了不解之缘。
环保志愿者田桂荣:在1999年我去北京旅游,在一篇报纸上我看了一篇文章《电池虽小污染大》,一节一号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土地失去使用价值,这样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还说相当于一个人一辈子用的水。我看到这个以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我是个卖电池的。
记者:那时候卖几年了?
田桂荣:那时候卖8年电池了。
从那时起田桂荣就成了环保志愿者,她决定把有可能污染环境的废旧电池收回来,为了推广这项工作她印了1万张宣传单,做了1000面环保小旗和上百个废旧电池收回箱,她还承诺两分钱回收一节废电池。
田桂荣的丈夫范子有:收废电池,开始是她一个人搞,印传单往下发传单。冬天的时候特别冷,她不嫌冷,当时电池收不起来,后来慢慢收起来了,她就让我去蹬回来。因为咱劳动了一天,还要去蹬电池,我心里想咱图个啥,拿钱去买电池,还得自己去出力把它蹬回来。
田桂荣:人家有的笑话我,电池扔都没有处扔,她出钱收,笑话我,有的说我傻。到家,老范也经常跟我吵架,他说你要再这样赔下去了,我把我的货拉走,我跟老母亲回家种地。我说老范,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晚会《家和万事兴》,你看你在大队中干,我支持你20年。我说我回收废电池,你不能支持我两年。
范子有:我一想,我本人也是共产党,我要是因为环保跟她离婚,我这个水平也太低了。
直到现在只要在市区哪个单位来电话说回收箱电池满了,都是老范蹬三轮拉回来。新乡四区八县都有田桂荣设的回收箱,攒够了一两吨,再租个面的送回老家新乡县和和乡范领村。
记者:田大妈回收废旧电池今年以后第三个年头了,三年下来,远近都知道新乡市里面有一个热爱环保的田大妈,那么很多人就主动地把用过的废旧电池送到这里来。所以现在田大妈回收的废旧电池总计已经达到了60吨,田大妈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无害地处理掉电池,会成为横在她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席国喜:废旧电池在再资源化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就我了解,国内现在这块还没有成熟的技术,不仅我们国内,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主要原因一个就是电池有害的元素比较多,如果这些东西根治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很高。
为了给60吨废电池找一个安全的去处,田桂荣想方设法殚精竭虑。有报道说电池集中回收污染危险可能更大,田桂荣赶紧去请教专家。并按照专家提出的防潮要求,每个箱子都垫上塑料布,并时常挪动,以保持通风,隔几天还要撒一次硼酸,让电池一点湿也沾不着。
田桂荣的丈夫范子有:辉县有山,有大山,他们说有山洞不用的话,咱就把电池放进去,放进去把口封起来,将来中国有这个技术了,有这个大量了。
记者:老田和您去了这个地了吗?
范子有:去了,老田和我一起去的。
记者:现场去看了?
范子有:现场去了。有山没有洞,有一个房子没有顶了,我们想把房子要下来,把它盖一个顶,把电池封到房子里面,结果跟大队长没有谈好,事也没办成。
田桂荣:我跑到河北易县,他们办一个废旧电池厂,但是它达不到环保的要求,还有许多批文没有批下来,还有湖南一个人让我300块钱一吨卖给他,他收购。他说光要里面的铜针,污染的他就埋到地下了。我说埋到地下,没有我的时候,毛泽东故乡我成了污染源了,我没有卖给他。
记者:这样找的人很多吗?
田桂荣:很多,今天还来了一个贵州的。他上一次来我就没搭理他,他说我给你出到400块钱一吨,不行我再给你加50块,他要里面的金属,贵州的,今天又来找我。
记者:你也不卖?
田桂荣:不卖。
采访中贵州这位亮出某厂业务经理名片的人三登田桂荣家门,这次他来头很大,带着省环保局批文,批文说该厂已经达到国家要求,具备含汞危险废物回收加工能力。
记者:你就是这个厂的业务经理舒咨人先生?
贵州某厂的“业务经理”舒咨人:对,那没什么。
记者:你们研究出来了可以把电池当中有害的东西把它去掉。
舒咨人:对。
记者:不污染环境?
舒咨人:不污染环境。
记者:你准备收购多少呢?
舒咨人:数量不限,他让我们全国各地都收起来,我们说那收起来有多少啊,这个厂办了很多年了,以前(办厂)是县里面批的,后来环保不是越来越紧吗,贵州就一家了,就剩我们这一家了。
田桂荣不会轻信这一套,多年学来的专业知识告诉她,这其中肯定有诈,果不其然,经与贵州省环保局联系,这份批文纯系伪造,而且这个小厂在去年底已经被勒令关闭。
来到孩子们中间是田桂荣最高兴的事,她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她要把环保意识像种子一样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说不清这是两年来田桂荣第几次给孩子讲环保了,这次她讲的是在黄河源头,两位藏族同胞在岸边仅月半瓢洗手的故事。这是前不久,她参加由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举办的中国环保宣传周活动的时候听到的。
田桂荣:他们住在黄河的源头,完全可以到黄河里面去洗手,为什么他们点点滴滴地去洗手呢?以后咱们在洗手的时候,能省一点水就省一点水,在刷牙的时候能省一点水就省一点水。
记者:认识田大妈以后,同学们对环保也热爱了,是不是?
河南省新乡市八一路小学老师何卫敏:提高得非常多。一开始还不知道那么多,结果田大妈来给我们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自己也查阅了很多的资料。
湖南新乡市八一路小学学生A:在一个人与环境的报告册中说现在每年全世界就有100亿吨的废弃物,放射性的就有4亿吨,对人健康非常有害。 (拿出一张照片)这个是卫河的照片。卫河的水,我们自己去那看的时候,都在往卫河里面排污水。
记者:排污呢,是吧?这是你们当时拍下来的?
学生B:我觉得做完这件事以后,我心里非常痛恨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他们每天早上有人检查他们,他们就不敢排污了,到晚上他们偷着干。晚上开着窗户就睡不着觉,不开窗又太热。
记者:开着窗毒气特别大,是吧?
学生B:拍了照片以后,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有更多人来参与,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河南省新乡市环保局局长蒋庆:老田开始回收废旧电池,她只是有朴素的感情,后来我们在一起交谈,我跟她讲环保事业环保工作涉及面很广,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她从这以后,对环保倾注的热情更高了。她到街头,到农村,到大学里散发环保的小册子,搞环境保护讲演,他甚至带着学生沿着河道去查找污染源,和非法排污的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记者:卫河从新乡穿城而过,卫河的污染也是市政府的一大心病,政府曾多次发动群众对卫河进行治理,但是由于排污屡禁不止,卫河的污染日趋严重。去年7月田桂荣跟河南示范大学的20个环保志愿者一起,沿卫河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