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仕途酷好书画
在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的小学院内,坐落着一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见证了一个官宦之家的繁华和落寞。2009年年底,周口市文物普查队考察后认定,这是民国年间张伯驹家的一个中药铺,张伯驹曾在此闲居。
提起张伯驹,人们往往把他想成是一个公子哥,也难怪,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便被过继给张镇芳。
张镇芳是袁世凯表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清末,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的交情更深一步。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他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家人希望张伯驹进入仕途或者经商,但张伯驹却偏偏酷爱书画。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从30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张伯驹的收藏不是投资,不为赚钱,最初就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藏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1924年,溥仪逃往长春时带走了历代书画珍品1200余件,宫中其他人也把一些字画据为己有,张伯驹就派人四处收买,买到了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等书画珍品。
卖掉宅院买下《游春图》
张伯驹散尽家财,不让国宝《游春图》流失海外的举动,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游春图》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画面以青山绿水为主体,生动描绘了许多人物游春情景,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一幅画卷,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现为国际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协艺术创作院副院长、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书画院长、国家一级书画师的张柱堂是张伯驹的嫡孙,近些年为了宣传张伯驹,呼吁筹建张伯驹纪念馆,他四处奔走,了解到张伯驹的不少事。据他介绍,1946年初,在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故宫散失的书画。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了解到,《游春图》辗转到了北京古玩商马霁川的手中,要价800两黄金。为了不让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向故宫博物院建议,由故宫博物院买下。但是,故宫博物院无力购买。
心急如焚的张伯驹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商,《游春图》是国宝,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再转手洋人很困难,经多次通融,他同意降价让于张伯驹。
张伯驹和妻子把居住多年的一座宅院卖掉才凑够了买画的200两黄金。彼时,他们已倾家荡产,居无定所。
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张群知道此事后,捎信给张伯驹,愿以500两黄金求张伯驹割爱《游春图》,张伯驹复函:“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195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游春图》以购时之原价让与故宫博物院。
无偿捐献8件国宝
张伯驹后半生颇为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主席、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国有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6年,张伯驹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贴》、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孤品,无偿捐给国家。这8件作品件件都是宋元以前的书画,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最顶尖的国宝。
《平复帖》是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纸本法书,又是汉隶到草书间过渡阶段的佳作,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让张伯驹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他却被打成右派。张柱堂说,这与康生有关。
当时,在中央主抓意识形态的康生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一天,康生造访张家,说自己也爱好收藏,提出想看看张伯驹的藏品,开开眼界。张伯驹拿出12幅藏品,康生看后赞不绝口。康生借口其妻也喜欢古字画,问能否拿回去借看3天。张伯驹同意,但是直到半年后,康生也没有归还。
后来,陈毅约张伯驹下棋时知道了此事,便在向周总理汇报工作之余谈及此事。周总理让邓颖超去康家,向康生夫人婉转谈起此事。当晚,康生就派人将古字画送回。
1957年,张伯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吉林,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了8个月后又被勒令退职,发配吉林舒兰插队落户。舒兰县不愿接收两个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张伯驹夫妇只好无奈地回了北京。
1972年陈毅逝世后,和陈毅交情颇深的张伯驹写的90字挽联引起了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的注意。在毛主席的过问下,经周总理亲自办理,张伯驹才正式落户于北京,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
“艺苑宗师”
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走完了他84年的传奇人生。
在追悼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人送去了花圈,赵朴初、夏衍、刘海粟等200多位文化界名人送来了挽联。“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宋振庭送的这副挽联,是对张伯驹一生的客观评价。
对于张伯驹,后人评价很高。张伯驹一生留下了20余部诗集,启功称他为“天下第一收藏家”,他飘逸酣畅的鸟羽书体与绘画并称双璧,至今无人超越。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后将118幅古代书画珍品捐献给了国家。如今,《平复帖》和《游春图》成为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08年,张柱堂到北京看望北京大学杨辛教授。一见面,杨辛就对他说:“你爷爷捐献的《游春图》这次立了大功了。”原来,一直以来,欧洲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存疑。他们的依据是,欧洲的油画比中国的画早几百年。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馆就把《游春图》拿来,经鉴定距今已有1500年,比西方的油画还早几百年。
张伯驹不但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