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政和年间,48岁的李唐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那次考试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着笔下工夫,唯李唐画桥头竹***一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阅此试卷,大加赞赏。从此,李唐入皇家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不成想,没过几天安定日子,金人来犯,战乱连连,李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有一天,李唐南渡,经过太行山,遭到梁兴等人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盘查,其中有一位来自建康(今南京)的抗金英雄,名萧照,颇知书,又善画,他发现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尽是些“粉奁画笔”之类的东西,当知道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家李唐后,“扑通”一声,跪拜在地。
流亡岁月里,李唐一直靠在街头卖画为生。乱世经济不景气,李唐的画再好,其销路也不好,他得意的山水画作更是少有人问津。就是有心买他画作的人,挑来选去的结果,买的大多是他的牡丹图。他因此牢骚连连:早知画山水不入时人眼,何必花大力气,不如买点胭脂画牡丹算了。此事有他的诗作一首为证:“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一位画坛圣手,就这样陷落在生活的困窘之中,就算年近八十,仍然在杭州摆地摊卖画,谁都可以想象,他的内心充满着哀愁、充满着矛盾。但是生活的动荡,并没有中断他对艺术品质的追求,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始终寓精致华丽于大气磅礴之中,集理性感性于一体,熔放纵节制于一炉,堪称典范。从他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作品《采薇图》就可以窥见一二。《采薇图》表达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商朝末期,有个小诸侯国叫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老国王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当老国王死了之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了老大伯夷。伯夷说:“父亲让你继承王位,而不是我。”于是,伯夷就悄悄地离开了。叔齐不肯继位,也走了。后来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两人听说后耻于向周称臣,愤而不食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集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画中正面坐着伯夷,叔齐在侧旁倾身而坐。伯夷双手抱膝,头微侧,正在静听叔齐的议论,忧愤的面容略带沉思。叔齐右手撑地,斜倾着身体,左手扬起,伸出二指,似乎在与他的兄长谈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画面表达的人物形态,酣畅淋漓,出神入化。
绍兴十六年(1146年)后,战乱平息,南宋开始走向安宁富裕,恢复了书画院,李唐复入画院,为画院待诏,这时,他已经是八十高龄的老画家了。□程应峰【原标题:摆地摊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