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残碑,揭开“三国”尘封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春,刚解放不久的川中重镇遂宁城西,一座古称“长乐山”的山麓,农民在疏通一条小小的灌溉渠时,发掘出一块被断成数节的古代残碑,从碑上已经模糊的字迹中,尚能辨认出“汉车骑将军邓芝墓”八个大字。人们奔走相告,可惜当时文管部门还未建立,第二天,此残碑便不知去向了,人们猜测,也许被深埋地下了吧!
笔者好奇,回家查阅了旧的《遂宁县志》,在卷一的“古迹”一条中,查到了“长乐山
古墓”,上面写道:“民国十年(即1921年),城西长乐山麓忽圮一洞,相传为蜀汉邓芝墓。按旧志(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年)载:“车骑将军邓芝墓”。又在《遂宁县志》卷二的“茔墓”一条,有“蜀汉车骑将军邓芝墓,在青石山下,其碑大三尺许,闻即此。”那么,青石山是不是长乐山呢?笔者查遍《遂宁县志》的全文,却没有青石山这个名字。不过,笔者却意外地找到遂宁曾经有青石县之称(见《遂宁县志》卷一“沿革”中),如果说,邓芝墓的确葬于遂宁,那又有什么根据来证明呢?笔者又从《资治通鉴》、《三国志》、《三国演义》、《三国研究》、《辞源》、《辞海》、《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册)等资料中,终于找出了邓芝与遂宁的密切关系。从各种文献记载,证明了蜀汉时期,这位杰出的外交家邓芝的惊人才华和胆识。同时,他也是诸葛亮实现“联吴抗魏”决策的有力助手,晚年,他的墓就葬在遂宁。
(二)《隆中对》提出统一大方略
在介绍邓芝这个人物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形势吧!
东汉末年,由于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掠夺财富,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他们骄奢淫逸,为所欲为,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同时他们又相互倾轧,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使广大农民在苛税重役的压榨下,无法生存下去。加之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非常激烈,外戚、宦官贪暴腐败,一面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收罗党羽,打击异己,一面对百姓进行疯狂地剥削和掠夺。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忍无可忍,不得不起来反抗,这就出现了有名的以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为首的黄巾起义。
这次起义的规模很大,参加的近百万人,遍及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以及苏北、皖北等地。一个月的时间,起义的烽烟几乎燃遍了黄淮之地。不少地方官府,被农民军攻陷,官吏们慌作一团。东汉政府赶忙调集兵力进行镇压。其中有皇甫嵩、朱隽、卢植等的反动武装。但对农民武装的交战中,常被农民军击败。正当农民军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起义军首领张角突然病死。张梁的队伍又陷入了皇甫嵩的圈套,自己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起义军失去了首领,从此,屡遭败绩。这次全国规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以失败而告终。
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贵族的黑暗统治,使得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那些地主豪强武装在战争中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变成一个个地主军阀。他们各霸一方,不再听从朝廷的指挥,甚至敢于和它抗衡。当时,董卓占据河南西部和陕西、甘肃一带,公孙瓒在河北,公孙度在辽东,袁绍据渤海,并占有河北、山西和河南黄河以北以及辽宁辽河以西的大块地盘,曹操据山东、袁述据河南,刘表则在湖北,刘焉在四川,孙坚在河东……这些新旧封建军阀,都是靠打黄巾军起家,并逐渐吞并周围的一些地方豪强势力而扩张起来的。为了更加壮大自己的实力,一场互相混战厮杀的兼并战争在整个东汉版图开始了。有的利用东汉皇帝做挡箭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的放纵士兵,掠夺民众,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全国各地哀鸿遍野,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极其渴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三国时代(公元220-265年)就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的历史时期。一批卓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顺应了历史潮流,为结束分裂,统一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军阀们的互相兼并,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对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来说,是一个进步。在三国时期,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从历史长河的短短六十年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晋灭吴国)那叱咤风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和使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和仰慕。千百年来,后人对三国人物的身前身后,评说不休。特别是蜀汉政权的的一些英雄人物,在群众中评说的更多,影响也十分深远。他们身前金戈铁马,冲锋陷阵的地方在何处?他们运筹帷幄,把酒临风的地方现状如何?他们身后长眠的地方又是何处?他们的墓茔,他们的碑碣古往今来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兴废沧桑?这些,想必是许多历史文物爱好者和旅游者十分关心和渴望了解的吧。笔者就基于这个愿望,查阅了有关史迹资料,特别想把三国蜀汉的杰出外交家邓芝的情况和邓芝又怎么会在遂宁安葬等史实以民间故事的体裁向读者作一些介绍,我想大家一定感兴趣的。
邓芝是诸葛亮完成“联吴抗魏”外交策略的得力助手之一。那么,诸葛亮的“联吴抗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策略呢?为什么它关系着蜀汉政权的存亡呢?
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汉皇室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在汉末豪强角逐中辗转奔走了二十多年,虽也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势力,但“失势众寡,屡遭失败”。最后不得不投靠荆州牧刘表,寄人篱下,居住新野小县。这时刘备已四十七岁。他戒马一生,志在谋求统一,复兴汉室。他待人宽厚,礼贤下士,他四处打听寻求贤良辅佐,先后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于这年的寒冬,天空下着大雪的时候,就急着亲往隆中拜访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隐士——诸葛亮。可见刘备求贤若渴的愿望有多么的迫切。然而并不顺利。第一次未会着;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次也未会着;直到第三次才会着这位年轻人。“心三往,乃见”。这就是后世所传“三顾茅庐”的佳话。
刘备诚恳地向诸葛亮说明自己的政治抱负,并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方略。他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有感刘备的诚意及其统一中国的大志,便胸有成竹地根据当时的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各个方面,全面进行了分析,给刘备提出了一整套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首先指出:“自董卓作乱(公元190年)以来,豪强割据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同“四世五公”的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而竟能打败袁绍,“以弱为强”并非全在“天时”。“抑亦人谋也”(而是注意人谋的结果)。诸葛亮这一席肺腑之言,正中刘备的心怀。二十多年来的坎坷道路,不正是由于身边缺少具有真才实学的智能之士的辅佐吗!
接着,诸葛亮向刘备具体地分析当时的天下形势:现在汉室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拥兵百万,“挟天子而令诸侯”,目前是不能同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历经三世(指其父孙坚、兄孙策和孙权),“国险而民附”,又有“贤能”辅佐,因此,对他只能结成盟好,而不可图谋消灭他。
根据这种形势,诸葛亮建议刘备首先夺取荆州、益州(即湖北和四川),作为“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根据地。诸葛亮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现在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民殷国富”,而不知体恤爱惜,致使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英明的君主;何况益州的北面还有张鲁(汉末在汉中一带建立的政权领袖)的威胁;因此,这块地方迟早也要被人攻取的。
诸葛亮进一步提出夺占荆州、益州和实现统一的路线策略。他说:将军(指刘备)既是“帝室之胄”,威望很高,“信义著于四海”;而又广结天下英雄,“思贤如渴”,如能占据并守荆、益三州。“保其岩阻”(指险要的地方),然后与西南各民族搞好关系,和睦相处;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时机成熟,就派一员大将从荆州出兵,直捣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将军亲统益州大军进发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渭水流域一带地区),这样兵发两路,成钳形攻势进击中原,夺取全国政权,统一的大业就可成功了。
(三)“赤壁战”三分天下成定势
诸葛亮辅佐刘备创建蜀汉政权的进程,正是按照《隆中对》制定的统一战略方针行动的。《隆中对》给刘备进行的统一事业起着指导作用。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称赞《隆中对》是:“草庐数言,皆如左券”(《藏书》)。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乌丸之后,挥师南下,直袭荆州。曹军未至,而刘表病死。刘备在樊城得知刘表次子刘琮降曹对自己很不利,便退奔江陵。曹操亲率轻骑精锐部队追击,在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要不是赵云截江救主,连刘备的幼子阿斗也保不祝因此,他只得放弃江陵(今湖北沙市以北),退兵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观望成败”。或战或降,尚举棋不定。在此关键时刻,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后,才会见孙权。
诸葛亮对孙权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了联合抗曹的建议。他指出:“曹军虽多,借长途跋涉,“远来废弊”,又都是北方人,长于骑战,“不习水战”,新降的荆州兵是迫于形势,未经整训,战斗力也不强;而孙、刘兵力虽少,但以逸待劳,又惯于水战。如果联合起来,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同心协力,是能够折败曹军的。诸葛亮并对这场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地说:“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形成矣。”诸葛亮的分析,加上江东主战派周瑜、鲁肃的支持,促使了孙权下决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同年十一月,孙、刘联军五万,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县境)对二十万曹军作战,大破曹军(当时曹营正遇疫病流行,军心不稳,北方的陆军又不熟悉水战等因素,故不堪一击),迫使曹操兵败北还。诸葛亮趁机夺取了荆州的武陵、零陵、桂阳、长江四郡(都在湖南省境内),“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势,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战后东吴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刘备取得荆州为立足点,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赤壁之战的胜利,是诸葛亮“联吴抗曹”这一策略方针实施的重大成果。
公元217年开始,刘备进一步按《隆中对》制定的统一战略方针,先后留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率兵入川,历经三年,才战胜刘璋,占领益州。后又于公元219年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今陕西汉中)。至此,诸葛亮夺占荆、益的第一步计划基本上实现了。
公元221年,即在曹丕称帝建立魏国的第三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建立了汉国(史称蜀汉),这样,连同占有长江中、下游的孙吴政权,正式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四)失荆州,“孙吴联盟”遭破坏
正当蜀汉势力迅速发展的时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制定的“联吴抗曹”这一重要策略方针却遭到破坏。
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中了吕蒙(东吴孙权的部将)的诡计,失掉了荆州。致使诸葛亮两路出兵进击中原的计划为之流产。
荆州,这个军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孙、刘、曹长期明夺暗夺的一块重要的地盘。赤壁战后,曹操屯重兵于樊城,虎视眈眈;而荆州地处扬州上游,威胁着东吴的安全,孙权对荆州也是志在必得之地。若荆州守将能从北抗曹操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诸葛亮联吴的方针,处理好两国间的关系,荆州或许不至丢失。而镇守荆州的关羽,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他居功轻敌,不顾大局,违背了诸葛亮“联吴对曹”的原则,激化了孙、刘集团之间的矛盾。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征,与曹仁战于樊城之际,诱使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荆州被孙权袭取,关羽回军来救,又中了吕蒙的计谋,败走麦城,他和儿子关平均被擒杀。(时建发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公元219年,关羽亡年五十八岁)。不久,张飞急于要报兄仇,在巴西(今阆中)不幸又被部将范疆、张达所害(张飞遇害时年五十五岁),把张飞的人头献给了东吴孙权。
(五)为复仇,刘备率军伐东吴
刘备闻讯,更是悲上加悲,急于要报弟仇,夺回荆州,他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以蜀汉大部分兵力,讨伐东吴。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境内),彝陵、夷道一线相持。吴军青年将领陆逊(本名陆议,后改名逊,字伯言,乃吴郡人,汉城门校尉陆纡之孙,九江都尉陆骏之子),被孙权提升为大都督假节钺。蜀军强大,吴军不能与之相比。陆逊于是下令坚守阵地,持重待机。刘备沿江岸扎营,意欲诱使吴军与之决战,可吴军任凭蜀军叫骂,均不出战。
刘备见设伏诱敌的计谋被识破,时间过了数月,面对坚城,强攻难以奏效,大军囤驻山中,运输补给困难,天气又一天天炎热起来,决定暂缓进攻,等待秋凉再战。可是,就在他重新部署兵力,忙于准备休整过夏时,陆逊却突然派出一部兵力来攻打营寨,幸而刘备预先有准备,一经接战,就把吴军击退。然而,这都是陆逊安排来刺探蜀军虚实的计谋。吴军虽败,陆逊并不介意,只是考虑反攻的时机问题。当陆逊仔细分析敌情之后,认为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把将领们召集起来,说:“诸位大概还在埋怨我打了一个莽撞仗吧?我看大可不必为此烦恼,倒应该大大地庆贺才是。这次侦察战斗,虽然伤亡了一点人马,可是通过这一接触不仅搞清了敌军的虚实,而且还发现了取胜的具体手段。七八个月来,我所以一直坚持退却,其实并非怯战,只是因为敌人水陆并进,来势凶猛。我若处处设防,势必分散兵力;若集中对敌,山岳地带又无法展开兵力,加之交通不便,补给困难,不利于克敌制胜。现在我军退到猇亭、夷道一线,就把所有的不利因素统统摔给了刘备。他进攻不得逞,设伏不成功,无计可施,只好转为守势。他又把水军调到陆上,分散设营四五十处,连营达七百余里,岂能并力一战?这正是我等待已久的反攻时机。”讲到这里,陆逊本想立即交待作战任务,可是他见众将以半信半疑的眼神看着自己,又继续说道:“就上次侦察战所得的情况来看,敌人是用草木结成的营寨。因此,我军反攻的主要手段,应是火攻。要用火来烧他的数十座连营。所以,发起进攻时,各位一定要让士兵每人携带一捆干柴,当接近敌人营寨后,一齐纵火,蜀军不战就自乱了。”这时,众将方如大梦初醒。不但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而且情绪也马上活跃起来。陆逊看了看人们那些兴奋的表情,接着说:“这次作战各部务必要不顾疲劳,连续进攻,要利用一营起火,各营震惊的机会,长驱大进,勇猛追击,一定要杀个片甲无存,方才罢休1众人听到这里,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只等一声令下,立即出阵厮杀。于是陆逊下令让一小部兵力进抵江北,保障侧翼安全。其余兵力全部集中专攻刘备的猇亭大营。为保障运载部队在大江两岸机动,互相支援,并切断蜀军大江南北的联系,又交待水军天黑以后出发,五更以前进入敌军的纵深地带。
五更时分,东南风吹起了满江波涛。突然间,大火在刘备猇亭大营左右两边腾空而起。风紧火急,密林丛草,一经着火。随风蔓延,霎那间变成了一片火海。烈焰热浪,滚滚向前,顺风推进。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无处藏身,又听猇亭周围钲鼓齐鸣,杀声震天,蜀军各营顿时大乱,四散奔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吴军乘乱猛攻,蜀将张南、冯习及助战的蛮王沙摩柯等死于乱军之中,杜路、刘宁等将领在惊恐中投降了吴军。刘备退守马鞍山,又遭到吴军的追击,遂率败残人马,突出重围,落荒而逃。一口气跑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境内),才幸免于难。至此,蜀国多年苦心经营的精锐之师和大批战船、器械及其他军用物资,不是化为灰烬,就是成了陆逊的俘虏和战利品。刘备看到这次损失惨重,蜀汉元气大伤,由于忧愤过度,病倒在白帝城永安宫中。(未完待续)【原标题:蜀汉杰出的外交家——邓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