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初祖达摩的生平行迹和禅学要旨

2013/8/15 15:59:23 点击数: 【字体:

初祖达摩的生平行迹和禅学要旨

    【核心提示】在禅宗由梵至华的演化中,并未抛弃印度禅的核心,只是让其形式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后的中土禅宗虽一花五叶,变化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础和宗旨均不出达摩祖师所倡导之“二入四行”之法。

  广州是达摩祖师入华的首站,这里留下了许多有关他的遗迹和传说。西来庵(今广州华林寺)、洗钵泉、达摩井等都是达摩祖师在岭南传法的见证。广州光孝寺为达摩祖师入华驻锡之首刹,大开东山法门之第一站。中国禅宗的传播和发展与号称“海滨法窟”的广州有着源远流长的法缘、人缘和地缘关系。

  中国禅宗之成形实源

  从汉魏至唐宋的千余年间,来华弘传佛法的印度高僧大德不计其数,若说他们中在中国社会的知名度最高的,则非菩提达摩莫属。

  其实,印度禅法及相关禅定经典之译介并非始于菩提达摩,而是始于汉末来华的西域僧人安世高,此后支谶到佛陀跋陀罗都曾先后译介并传授过印度禅法。然而,菩提达摩之所以被称为禅宗初祖,首先,是因为在他之前的诸大德所传之禅法只是佛门三学中的定学,并非全部解脱之道,而达摩所传为禅学,其禅修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调理身心、见性开悟的解脱之道,而并非只是禅定,即通常所说的“三摩地”(Samādhi);其次,达摩所传有明确的师承,即南印度禅修解脱之一大宗派,这一法脉世系虽有诸多编造之嫌,但其一脉相传却是真实不虚的;最后,虽然达摩初入华时影响较小,但及至五传之后,终于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因此,中国禅宗之成形实源于达摩之禅学,而非汉末安世高等大德之禅法,所以他被中国禅宗公认为东土初祖。

  真实形象仍在历史云雾中

  虽然达摩祖师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禅宗大师,但记录其生平行迹的原始文献则凤毛麟角。而且,如顾颉刚在研究中国上古史料时所认为的那样,相关文献材料是“层累地制造”出来的,即越接近其所处的时代,材料越是少之又少,而时代离其愈远,文献材料则愈加丰富系统。

  初唐以前,有关达摩祖师生平行迹的材料主要是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在《伽蓝记永宁寺条》和《续僧传达摩本传》中,有关记述达摩祖师生平事迹的文字均极为简略,甚至可以说是语焉不详。而后来的文献,从《楞伽师资记》到《景德传灯录》,从《祖唐集》到《指月录》,有关达摩祖师的记载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有关其生平事迹也描述得日益细致具体了,甚至可以详细到某月某日的言行。这些当然要归结于禅宗在唐末以后的繁荣兴盛,禅宗各派为了树立自己的法统,便不断地制造了东土初祖达摩言传身教的细节。对这些真伪参半的文献资料,中外学者曾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力图还原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菩提达摩。然而直到现在,达摩祖师的真实形象仍然笼罩在历史的云雾之中。

  尽管达摩祖师被附会了众多的神异和传说,但作为沟通中印禅学的桥梁,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历史的真实性却是不容置疑的。这种附会传说日渐丰富的现象,对于每一位宗教大师来讲,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透过这些离奇的传说,我们还是大致可以勾勒出达摩祖师的生平行迹和禅学要旨的。

  籍教悟宗基本弘法模式

  菩提达摩(梵名Bodhidharma),“摩”亦作“磨”,略称“达摩”或“达磨”,文献中以称“达磨”者居多,意译为“道法”或“觉法”。据《续高僧传》卷16及《景德传灯录》卷3记载,达摩祖师为南天竺人,其最为脍炙人口并为后人所反复称引的是其与梁武帝萧衍关于“功德”的对话和入寂前与嗣法弟子间关于“所得”的谈话。

  两段对话以明代瞿汝稷所集的《指月录》记载最为翔实。《六祖坛经》中记载,韦璩曾就达摩祖师称梁武帝无功德的对话请教过六祖,六祖答言:“实无功德,勿疑先圣(即达摩)之言。”这说明在六祖时代,关于梁武帝有无功德的问题就是佛门常常谈论的话题之一。虽然《指月录》式的记载夹杂了不少附会增益之辞,但其基本史实还是可信的。我们可以看出,达摩禅法是重精神解脱而轻物质布施的,是重体证开悟而轻经教解说的。解脱之道就是要体证自己本有的“净智妙圆”,清净佛性;见性之法,不在言说,而在力行,故不发一言的慧可得其精髓,传以衣钵。

  《续高僧传》谓其“随其所止,诲以禅教”。短短八个字,道出了达摩祖师籍教悟宗、传授禅法的基本弘法模式。其所籍经教为求那跋陀罗所译四卷本《楞伽经》。其所传之法门为“二入四行”,其中的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前二行教人正确应对顺逆之境,后二行则教人知苦断欲,依教修行,自觉觉他,通过认识自身本有之“真性”而达到超脱一切的精神境界。

  达摩祖师以四卷《楞伽》教人,认为“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达摩所传虽以见性为目的,但仍然是印度传统的籍教悟宗之法。所以先得“理入”,从经典上起信、起解,然后才是 “行入”,使自己的整个行为契入开悟之途。但受当时重视义理研究、忽视体证实修风气之影响,三传之后,真参实修之学,逐渐变成名相释义之风,哲人之慧一变而为经师之学。另外,达摩禅修之法,主张渐修以达顿悟,这也与《楞伽》事须渐修、理则顿悟的思想相符。至六祖时,针对重禅定过程、轻体认本性的弊端,提倡定慧一体,顿悟成佛,因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中国禅宗(南派),由此,才有“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的接引风格,完成了印度禅向中国禅的转变。

  在禅宗由梵至华的演化中,并未抛弃印度禅的核心,只是让其形式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后的中土禅宗虽一花五叶,变化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础和宗旨均不出达摩祖师所倡导之“二入四行”之法。因此,达摩祖师实际是印度禅学向中国禅宗深化的桥梁和阶梯,是中印禅文化交流的关键和枢纽。作者:何方耀(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原标题:初祖达摩的生平行迹和禅学要旨】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文岭南》第18期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