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祗的出生时间已无法考证,对其活动最早的记录始于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东汉王朝内部爆发了其历史上最后一次外戚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他的部下又全歼了宦官集团。并州牧董卓带西凉兵进京,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并自任相国,独揽朝政。他的做法引起了关东各地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豪族地主军事集团的极大不满。袁绍、袁术、曹操等关东豪强地主的代表人物,纷纷逃离京师洛阳,到各地组织力量,准备以武力与董卓相抗衡。当时,曹操在陈留也组织了一支5000人的武装力量,准备讨伐董卓。枣祗就是在这个时候奔到曹操麾下,与曹操“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当时枣祗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名气,在他归附曹操后,袁绍“亦贪祗,欲得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并多次派人礼辟(音bí,指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某些人为自己的属员)枣祗,都被他断然拒绝。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因而他深得曹操的器重。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牧为官名),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到兴平二年(195年),吕布、陈登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机,突然发难,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仅东阿、鄄城、范县三城仍然忠于曹操。吕布、陈登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上表汉献帝,任命枣祗为羽林监(官名),宿卫宫中。
枣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后汉书·仲长统传》)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于是曹操就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枣祗也因此被提升为陈留太守。但可惜的是,枣祗不久就因病去世。事隔多年,曹操对枣祗还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侯位。
由枣祗首倡实施的“屯田制”,是在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标题:屯田制的创始人枣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