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儿时结缘泥巴梦
儿时的裴治国,因家教严格,常常被“圈”在家里。爷爷常常会用泥巴捏一些小动物给他玩。这些泥塑玩具成了裴治国童年所有的记忆。渐渐地,他喜欢上了玩泥巴。泥塑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于是裴治国学习了素描和油画。裴治国从开始的玩泥巴,逐渐过渡到钻研泥塑。作为兴趣,裴治国一直坚持着,即使参加工作后,他仍然利用业余时间,琢磨泥塑创作。
“艺术作品只有反映生活,才能打动人。我的这些作品,就是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创作出来的。”裴治国说。走进裴治国的工作室,件件泥塑作品都透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仿佛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泥塑天堂。据裴治国介绍,历经家族6代人的传承更新,现在他的泥塑作品主要包括本色塑造、传统彩塑和人物肖像三种。
坚持:塑母圆了思亲梦
裴治国最喜欢用泥塑展现百姓生活。元旦期间,他的作品《母亲》由文峰区幸福路社区推荐到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展出。
记者第一眼见到这个表现母爱的作品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只见一位老母亲盘腿坐着,手上戴着顶针,一旁的针线筐虚掩着,剪刀依旧裸露在外面,好似刚刚剪过线头。本来戴着眼镜认真地为孩子缝补衣服,但好似听到了敲门声,老母亲扶了扶眼镜,准备给孩子开门……作品将一位70年代老母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件家庭氛围比较浓厚的作品。当时创制它时,脑海里全是自己母亲的形象。”裴治国告诉记者,当母亲看到这件作品时,乐得连嘴都合不拢了。能够借着作品向母亲传达自己的爱,让他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感情的传递,成为了日后裴治国坚持泥塑创作的原动力。
责任:传承续写泥塑梦
“马上要过年了,我想创制一套十二生肖的泥塑。现在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裴治国边说边将自己用手机记录的想法拿给记者看:“老虎做成威武的将军,今年的蛇做成妩媚的女人……时间关系,年前应该是做不出来了。”裴治国微感遗憾地说。
据了解,一般的泥塑作品,花费较短时间就能完成。而较复杂的、细节勾勒比较多的作品,要表现得惟妙惟肖,就需要四五天的时间。裴治国常常一做起来就忘了时间,有时甚至到凌晨依旧在“工作”。
现在,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重视。作为“裴氏泥人”的传承人,裴治国身上的责任也重了起来。“我想这个不能只靠政府的扶持,还要靠年轻人的努力。现在,上大四的大女儿一直跟我学习泥塑,上初三的小女儿由于课业繁忙,也就作罢。总之,我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原标题:裴治国:泥巴世界中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