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之死
2013/8/13 17:11:4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当代著名易学家卢央在其《京氏易传解读》一书的内容简介里,是这样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京房:京房,是西汉著名学者,易学家。字君明,本姓李,因钟律自定为京氏,以善明灾异而名闻于世。京房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的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的趋向。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其著作《历史的经验》和易学专著中也提及京房。
香港易学家李居明在其长期对易经的象数研究中经常运用发挥京房的易学,近年也出版了《京房继传》一书。
凡治易学的学者,都要研究京房,都得从京房建筑的易学庭院走过。
《汉书》本传记载,京房被杀时年仅41岁。他的一生颇具传奇和悲剧色彩。他是河南濮阳市人,出生在一个李姓大家族,本来叫李景明,因好钟律改姓为姓名为京房。他33岁前做学问,33岁时举孝廉为郎,进入朝廷为官。后一时期主要是为皇家预报灾异,推行考功课吏法等,同时也做学问。他研究的范围较广,留下了京房易,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没做大官,不娴于政治,但一度受皇帝信任,因想搞改革,卷入政治斗争,被奸相石显杀了,以"弃市"了结一生。
京房之死引出两个问题:一是书生尤其是大专家、大学者从政问题;二是书生从政搞改革的问题。
书生从政本不是问题,古代科学制度就是要读书人做官,封建官僚又叫"士大夫"。士是有文化的人,大夫本身就是官位。大学者从政就多了,南宋闽学鼻祖之一杨时、明朝刘基宋濂、清代李光第,官位都不低。书生从政搞改革,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都搞改革,都是书生出身而成为大政治家,不论他们的成败如何,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改革家。
但如要论成败,王安石生前就失败了,商鞅、张居正改革成功,一是造就了强大的秦国,一是延继了明朝的寿命。但他们个人命运悲惨,商鞅被车裂,张居正死后他一手培养的小皇帝翻脸,被抄家,全家人被兵马围困,只有一个儿子活着爬出来,其余饿死。
京房的改革范围不大,却是在很敏感部门搞改革,想搞人事制度改革,在考核任免中央到地方的全国的各级官员方面做文章,而且向皇帝推荐自己的学生来参加改革,自己来主持这项改革。这样他四面树敌,造成的利益冲突面很广,把自己在朝廷做大官的岳父张博卷进来,其岳父又是当年与皇上汉元帝争夺帝位的淮阳宪王的舅舅,汉元帝在奸相的挑拨下,虽不忍心杀京房,派京房出任封疆大吏,但旧恨仍存,石显等人不断设毒计,终将京房"弃市"。其死因先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说起。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