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开封布衣书法家——刘庚三

2013/8/13 11:06:48 点击数: 【字体:

    刘庚三,原籍河南安阳,生于1923年,幼读私塾,后入旧制中学。1946年来汴谋生,在一民办报社担任文书工作。1948年开封解放后,他在豫苏建院公教人员训练班做文印工作,参加革命。从那个时候起直到1984年他离休的30多年中,先生先后在开封市政府、市公管局、市零售公司、市百货公司工作,曾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但职务上一直是个文书员。纵观先生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职务上的失落,正好成就了他书法事业上的成功。他砚田耕耘,执著追求,对鲁公《元次山碑》、《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自书告身》和华世奎的《双烈女庙碑》用工尤勤。写得一手好字,楷书、行书皆精,尤工颜体。他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担任开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书协委员、开封市书协理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刘庚三的字出名了,慕名求字者日众,他有求必应,且决不以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给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封南北书店街整体改造为我国明清建筑风格街道时,悬挂先生榜书牌匾及楹联者几近1/2,为书店街的文风雅韵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早期《开封日报》刊头亦系先生所书。有人感叹:自古书法能成一代宗师者,大都是当朝重臣,或名门望族,而先生一介布衣,有此成就,既有先生书法数十年之功力,也是社会进步、所谓盛世出英才的结果。用开封老百姓最通俗的说法,字有名人书法和书法名人之分。名人书法:名、书并重,而名居先;书法名人则独重在书,书善而后名显。先生以布衣闻名书坛,艺苑圭臬,乃真功夫也。
      
    庚三体·颜变体·颜汴体

       刘庚三先生的字,师古,笔笔在法,字字有源。但不泥古,从颜、华(华世奎)体中脱胎换骨,两相融合,而自成一格,世称其为“庚三体”。细观其书,楷书“藏头护尾,逆入平出”,结字奇特,独具匠心。字体既端庄厚重,又有时代气息;其行书以楷、草之笔法融入,线条瘦劲,空间处理极尽变化。风格清雅、峭利,特别是他对“鹅头钩”的处理,手法独特,颇具功力。对“断笔”更大胆创新,大有“笔断韵未尽,墨离神相随”之意境,外显雄健,中藏秀蕴,于微小处见灵动,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字在南京、徐州、西安及黄河流域书法展中展出,书法泰斗启功先生看过先生的作品后,称其为“中原第一笔”;《书法论坛》评刘庚三为近代楷书大师,确立了先生在书法界之地位。

       “庚三体”又被人称作“三分半书”。所谓“三分半书”是说他的字三分颜体、三分华世奎、三分他自己的书体、半分魏碑。历史上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字,被称为“六分半书”。所谓“六分半书”是说郑板桥的字,六分隶书、半分他自己的创造。由此可见能称“几分几书”也是很不容易的。但开封人认为叫它“庚三体”好、叫它“三分半书”也好,刘庚三先生的字,主要是由颜体变化而来,直称其为“颜变体”最好。

“颜变体”为开封人所接受、所喜爱,也为很多外地人所接受、所喜爱。但他们知道这种字出自开封,于是“颜变体”就又有了“颜汴体”的称谓。1000多年前开封曾出现过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如今又出了个布衣百姓的“颜汴体”。应该说,就书法范畴讲,这是开封人的创造,也是开封人的骄傲。

       刘庚三的开放与固执

       刘庚三先生是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有时候他也很开放。譬如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正是“上山下乡”热、“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年代,他竟自编教材开馆授徒。在当时的形势下,确属罕见,于此亦可见先生之过人胆识。他教学生倾己所知,悉心教授。他常和学生们讲的就是:“习书和做人一样,要忠厚信义,临帖要师古而不泥古。先入帖,再出帖,取长补短,而后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书法乃艺术之一门,尤贵创新。”晚唐释亚栖《论书》中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是书家之大忌。”他教学生书法,还常叮嘱学子要以文化课业为重,不可本末倒置,足见其对学养的器重。刘庚三教学,有教无类,对学生的作业从每一个字的结构到每一幅字的整体布局都认真指点,一丝不苟。他常告诫学生:“字,每一个人写,笔画结构都一样,但如何安排,每个人却都不一样,常常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也就分出高下来了。”正是先生的开放和热心教诲(刘庚三先生后又曾在开封美专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封分校教授书法,入其门下学书者难以数计),使开封上个世纪涌起的书法热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今日开封书法名城桂冠之获得,应该说与先生之影响和其薪火相传是分不开的。

       刘庚三先生也有其固执的一面。先生晚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已在开封涌现,艺术品价值高低由市场衡定已成大局时,刘庚三先生却仍然固守传统文人之藩篱,在自身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以清高孤傲自赏,不收润资。其实,书画艺术品在社会流通中以“润格”形式体现其价值的做法,并非自今日经济改革始,早在唐、宋时期,书画艺术市场机制即已大致形成,至明清时期渐趋成熟。仍拿大家都熟知的郑板桥来说,他在脱离了官场之后,就曾在扬州西方寺笔榜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足以说明至迟在清代后期以书画养生之风已经形成,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了。那么,刘庚三先生这一代人为什么又固守藩篱、拒收润资呢?这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均以“取资于公,用之于民”为己则。认为自己有工作单位,有工资收入,故不应再有额外副业收入,以清高回应请索,不纳锱铢。其弟子有代人求字者,携礼造访,竟被拒之门外,于此可见先生之耿介与固执。他开馆授徒,从不收取“束修”,遇有家计困难者,笔墨纸砚还常有赠予。凡此种种,可见刘庚三先生之清高及先生爱才之心切。而他自己,则清贫自守,律己甚严。一代大师,终其一生竟无一间书房,甚至没有一张体面之书案,每日写字,就在全家餐桌之上挥毫。他的弟子们以及旁观者目睹此景,多有感触,而先生却常借此告诫弟子们:“人之生活环境不可太舒适,太舒适就会贪图享受安逸,太安逸就会消磨意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几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秉烛夜书,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终于赢来桃李满天下。

       刘庚三书法研究会

       刘庚三多才多艺,不但字写得好,还画得一手好画,唱得一口京腔京韵的京戏。只可惜戏、画为字所掩,少为人称道罢了。更可惜的是正当先生书法更趋成熟、享誉古城的时候,竟于1993年4月1日1时撒手人寰,享年71岁。

       岁月荏苒,刘庚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遥望庚星鹤西去,恸哭三声月色寒”(牛光甫挽庚三联),但他的字永存人间,更为人们爱惜和珍重。15年来,刘庚三的弟子们有的是中国书协会员,有的是省书协会员,在全国书坛崭露头角;开封还成立了“刘庚三书法研究会”,旨在使“庚三体”发扬光大。先生的女弟子孙鹤跟先生学书16年,深得其书法真谛,后又从佟培基、王蕴智深造,2004年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授予书法博士学位。先生的另一弟子高义民(中国书协会员)的字既有颜体的遒劲韧健,又有华世奎的潇洒俊逸、百刚不屈的风骨,观看他的字,笔断意连,颇有拙中藏巧、巧中有拙的妙趣。其作品在全国青年书法展、纪念长征60周年、建军60周年书画大赛中获奖,并成功入选中国第二届“兰亭奖”。省书协会员王建华从事“简书”创作。所谓“简书”是汉代时人们在木椟、竹简上所作的书体。它不像刻石那样规整,略显草率,却又绝非草书。他经过刘庚三老师的指点,从研习汉隶《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入手,而后大有长进。在第二届青春杯全国书画大赛、新世纪避暑山庄书法大展、锦绣山河—当代中国名家邀请赛上屡获金奖。张彦林是目前我市书写“庚三体”最具功力者,为了表示对老师的仰慕,他专门刻了一方“慕三”和“庚三门下”的名章和闲章。近几年张彦林的“庚三体”有所创新,笔画较原来的略显粗壮,给俊俏的“庚三体”注入了浑厚,字体显得更为大度和耐看。杨东宁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和临摹“庚三体”的,但他的进步很快,他书写的“庚三体”已在全国群众书展、中青年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目前他是开封刘庚三书法研究会的秘书长,为弘扬刘庚三书法艺术,他尽心尽力,奔波操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到这么多人在书写和喜爱“庚三体—颜变体”,刘庚三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原标题:开封布衣书法家——刘庚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网 2008-9-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