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中国的国宝级文物不计其数。从历代王朝传承下来的皇家宝瓶甚多,而把中国36个朝代的百个宝瓶以书法结合起来,将一万个不同写法的寿字以古代篆书形式写在宝瓶上,创作成《百瓶万寿图》留传后世,河南淮阳县76岁的著名篆字书法家张卓恭可以说是华夏第一人。
晚年学艺拜名师
张卓恭,字敬贤,1936年生,铁砚斋主人,大专文化,淮阳县人。1954年参加工作,曾任县委办干事,管委会主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党校副校长等职。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员,东方艺术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翰墨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周口市书法协会会员。
据介绍,张卓恭平时喜爱画画,1996年张卓恭退休以后,仍然热心群众文化事业,就拜著名书法家张云生老师为师,又在冯云龙、姚景洲二人的激励下,开始了写字的生涯。寒来暑往,不辞辛劳,潜心研究书法传统美学和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秉赋扎实的功底,丰富的阅历,严谨的治学精神,在艺术上日臻成熟,终于大器晚成。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茁壮的花苗,并开出了鲜艳、芳香的花朵。2003年9月,他的作品在“第七届国际书画审美大赛”中获金奖;12月,在“中、韩美术友好交流展”中获一等奖。2004年4月,作品在“艺术名家金杯奖”中获金奖;8月,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获一等奖等等数十项书画大奖,其作品入选《第七届国际书画审美展作品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华书画艺术精品集》、《中国书画艺术》等数十部子集中。2006年9月,其作品被王羲之故里收藏。
踏遍六省寻“真经”
2001年,张卓恭在央视上收看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的中国历代宝瓶时,禁不住让他心潮彭湃,从中受到启发,就突发奇想,把异体篆字“寿”书写在老祖先留下的这些古瓶上不是更有意义吗?
“我们奋斗了一辈子,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吧?”张卓恭夫妇最初是这样想的。
于是从那时起,张卓恭夫妇就决定书写“百寿瓶”,并付诸行动。支撑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柱,正是他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生命观,他苦心弧诣钻研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为了收集流散在民间的各种“百寿图”和各种古瓶样,及各种篆字字帖。他不避舟车之苦,下广州,闯北京,去西安,逛兰州,又去曲阜、济南、泰山等地,到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和在地摊、书市上寻找篆字字帖。在珠海,张卓恭在最大的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一套百寿系列字帖,有几十本,他就一下子全买了回来。
面壁十年修“正果”
张卓恭的夫人王玉琴对他的“壮举”很支持,并帮他画瓶样,全力支持他的艺术事业。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虽然有了瓶样和百寿字帖,但第一个百寿瓶的完稿用了近二十天的时间,写坏的宣纸就有近二十张,画瓶,集字,统筹安排布局,字的横竖、长短,每个字都要排列整齐,创作的难度很大。慢慢的他写出了第二个,第三个……,后来张卓恭夫妇又想,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各朝代都有宝瓶留下来,现收集的篆书 “寿” 字有一万多个,不如写个《百瓶万寿图》。他们就精选历朝历代瓶样一百多个,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件有意义的大事,张卓恭冬写三九,夏练三伏,不分寒暑冷暖,不管病痛的折磨,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第一套《百瓶万寿图》终于完稿。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到2011年6月,他又用了五年时间,给俩儿女各留下了一箱子纸。到目前为止,张卓恭面壁十年共写了六套《百瓶万寿图》。实现了他们为祖国献一份厚礼,为子女留点念想的宏愿。
十年间,他光“汝阳刘”毛笔用秃了二十支,购买纸墨花去了老俩口三万多元的退休积蓄。好在毛笔都是他的朋友“汝阳刘”毛笔厂的刘先生免费提供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