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战国时期卓越的水利专家:郑国

2013/8/12 16:44:58 点击数: 【字体:

    郑国是战国时期卓越的水利专家,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现在的新郑市)。成年后,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
  
    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的日渐强盛,其吞并韩、魏、赵、楚、燕、齐东方六国的条件日益成熟。作为秦国的东部邻国,以及秦东扩战略上的交通要道,韩国可谓首当其冲,在劫难逃。为了阻止秦国的东进战略,进而达到自保的目的,韩国想了很多计策。而最为可行的当数以兴修水利的名义来削弱秦国的实力,进而使其无力东扩的“疲秦”计划。此计划可谓不费一兵一卒、不失一城一金,便可达到保全国家的目的。而韩国举国上下能够担当此重任的人选,可谓非水工郑国莫属。
  
    韩桓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46年。另一说为韩王安二年,即公元前237年),韩王派郑国赴秦国实施“疲秦”计划。见到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后,郑国就开始游说建渠之事。作为水利专家,郑国的观点深入浅出,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不明真相的秦王不禁被这个宏伟的蓝图所倾倒,很快就采纳了郑国的建议。接着,秦王开始调派人员施工,并任命郑国主持具体的修渠事务。
  
    郑国经过认真地实地考察,最后决定在水流湍急、地形复杂的瓠口(今陕西泾阳县王桥镇辖区)修筑拦河大坝,以抬高泾水的水位。并利用当地北高南低的地势在大坝右侧修灌溉渠道引水,使泾水沿着渠道从北部向东南部自然流动,最后注入洛水。渠长300多里,建成后可灌溉渠道南面的田地4万多顷(约合现在的280万亩)。
  
    因工程浩大,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秦国因此出现了兵源缺乏、财力枯竭的局面,“疲秦”计划初见成效。但是秦王嬴政也终于察觉到了郑国修渠的真正目的。于是,郑国被囚,幸得李斯上书谏诤方暂时保住性命。接着,郑国对秦王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秦王再次被郑国的话所折服,便继续委任郑国主持修渠工程。
  
    在施工中郑国表现出了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沿途的冶峪河、清河等多条河流时,都巧妙地把这些河流的常流量拦进渠中,从而增加了渠道的水源。郑国还利用横向环流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泥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从而保证渠道能够充分地发挥效益。
  
    经过10年的艰辛劳作,灌溉渠道终于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使关中的几百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粮食产量随之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亩收一钟(合现在的100多公斤)。因有稳定的水源,还保证了大旱之年的粮食收成,使关中之地真正成为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粮仓”。在修渠时一度匮乏的秦国,在渠成后实力猛增,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纪念郑国的这一巨大功绩,后来,秦国人就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作为一个卓越的水利专家,郑国在后世的《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史记·河渠书》曰:“渠就,用注填阏于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原标题:战国时期卓越的水利专家:郑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众志成城网 2010-3-1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古代军事思想:尉缭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