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泽,原名侯敏泽,1927年生,河南渑池人,1948年毕业于北平铁道学院管理系。先后任职北平军管会,《文艺报》古典文学及理论组长,《文学评论》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论文集《形象·意象·情感》、《主体性·创新·艺术规律》、《文化·审美·艺术》,专著《李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两卷本)、《文学价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三卷本)。曾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第一届鲁迅文学理论奖等。近日,记者就文学的功用和价值等问题采访了他。
问:关于文学的功用,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积极的看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另一种是消极的看法,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或者认为文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您怎么看文学的功用和价值?
答:汉朝以前,重视经学,文学并不受重视,认为诗、赋都是雕虫小技,和游戏、“博弈”之类差不多,登不了大雅之堂。儒家强调首要的是道德规范的实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种背景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它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比如,齐梁时期的文学重视形式,流行宫体诗,所以到唐初,一大批政治家认为文学是关乎国家盛衰的大事。一直到近代,强调小说救国,都可以看到这个影响。每当民族危亡关头,人们就会看到时代会很重视文学救世、救国的作用,这有合理的因素,像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黄河大合唱》,它的威力等于几个军。但如果把文学的这种作用强调得过分,而且不顾及历史条件的不同的话,也是很容易产生流弊的,文学史上这类教训也很多。
文学无用论在中国也有传统。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宋代理学认为文学是“玩物丧志”,西方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这种观点总的说不符合历史实践。如果讲有合理因素的话,就是他们在客观上对于沉溺于声色,可能使人迷失自然本性,具有一种警示的作用。
至于文学的娱乐功能,“文革”以前我们不承认这一点,只承认政治价值,这同样不符合文学艺术的实践。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宗教的、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的等等方面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重视文学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美和道德完善,净化人的灵魂,这才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至于娱乐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提倡。
问:几年前,您就指出了文化艺术商品化带来的危害,您说:“一任市场经济法则对文化的驱遣,这在根本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这里应做一个细致的划分,哪些能拿到市场上,做成文化产业,哪些需要政策扶持?请您谈一下您的想法。
答:可以做成文化产业,拿到市场上去的有通俗文学、影视、音像、流行音乐、可以批量生产的民间工艺等。文学艺术生产包含着商品属性是一回事,而把它完全当作商品是另一回事。文学艺术有商品价值,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思想、精神方面的创造。它的使用价值也是精神的,这和物质生产不同。
即使是能推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健康,不能是低级的、庸俗的或者是市侩的。连一位美国总统也说过,好莱坞电影不能只宣扬性和暴力,也要提升道德。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更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打着文化产业化的旗号,对人们进行垄断统治。当然在西方的一些政府中,像瑞典,就反对文化艺术商品化。在德国,图书馆、博物馆、剧团等都由市财政补贴。歌德学院院长霍夫曼就说,文化修养是培养市民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的重要因素,其社会效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日本的歌舞伎,也是由国家补贴。
对高雅的东西应该扶持,不应该把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完全推向市场。
问:您在《文学价值论》中谈到一个现象,陶渊明的作品被广泛承认,是宋以后的事;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在当时也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当时洛阳纸贵的作品,十几年、几十年后变得销声匿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作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当时轰动日后仍有生命力?
答:中外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当时不被承认的还有很多。西方大画家马奈、塞尚,他们的画现在几千万美元一幅,当时却不被重视。大音乐家贝多芬抱怨当时的社会不可能给作品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所以说,市场价值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
一些作品当时引起轰动,因素很多,有朋党的作用,如梁代的江淹、刘俊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但当时邺下风尚,完全是由朋党的好恶所决定的,一些三流作者名气远比他们大;另一方面,是风尚使然。像钟嵘的《诗品》,把曹操的诗列为下品,陶渊明的诗为中品。因为当时的世风重词藻华美,而陶诗“质木无文”,曹诗“古直”,所以发生了价值错位。
但是,时过境迁,就会如黄庭坚所说的“文章鉴藻随时去”,最时髦又常常最宜过时。拿当代来讲,刚刚粉碎“四人帮”时,出现一部话剧《于无声处》,我支持它,但我说它很快就会“于无声处”,因为太粗糙,不是艺术品。“风物长宜放眼量”,既适应时代需要又能长期流行的作品也有,像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上是否达到很高的水平。
问:我服膺您的“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性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这样一种观点。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作家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审丑”,怎么恶心怎么写,或者搞一些媚俗的床上戏、描写满足窥视欲的隐私等,居然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因为价值多元化,人们不再需要审美了,还是市场经济的诱惑太大了?
答: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没有错,但他强调不能没有鉴别。他说:我们吃牛羊肉是为了“滋补”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牛羊”。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审丑化”的出现,根本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影响的结果。它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考虑伦理道德建设。在这方面,有关领导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媒体也不要追风。
问:现在的文学创作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少主流文学过于讲求政治标准而使人敬而远之,倒是一些非主流文学因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赢得更多的观众。您对主流文学的创作现状作何评价?您认为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有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