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这是1961年赵清阁47岁生日时,老舍为她贺寿而题赠的一副嵌名联,她一直挂在床头的镜框里。
说来惭愧,我也是最近几年才听说赵清阁的。她的名字被提到时,往往与老舍连在一起——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化界,很多朋友知道他俩有过一段不寻常的感情。其实,作为民国时活跃的女作家,赵清阁本人也非常值得言说。她著述很多,有小说、散文、话剧和电影剧本,主编过《女子月刊》《弹花》等颇具影响的杂志和丛书,她同时也是画家。主要作品有《落叶》《向阳花开》《桥》《江上烟》《桃花扇》《模特儿》《双宿双飞》《月上柳梢》《几番风雨》《蝶恋花》《女儿春》等。
赵清阁1914年生于河南信阳,1929年,她不甘被包办婚姻约束,逃到开封考入河南艺术高中,16岁开始给报刊写稿。1933年,赵清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上海《女子月刊》重要撰稿人,并在天一电影公司做编辑、编剧。
日军侵入山东后,老舍抛妻别子,1937年11月从济南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并举行“文协”常务理事会,老舍被推举为总务部主任,赵清阁等被聘请为“文协”组织部干事,这年她24岁。
赵清阁在武汉为出版宣传抗战的文艺刊物《弹花》多方奔走。为的是抗战前方的将士们读到杂志后,“使他们在火线上还能得到些后方同胞从文字上所表现的鼓励和慰劳,这对于他们是精神上的食粮……”她请到许多著名作家为《弹花》写稿,老舍是其中最重要的撰稿人。曾与她两度同事的胡绍轩回忆:“(她)穿着京沪一带流行的时髦短装,短头发,态度潇洒,落落大方,健谈。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有男性的健美,又有女性的温柔……赵在国共两党之间能够做到‘左右逢源’,而且还能赢得第三者(无党派人士)的青睐,这是不简单的。抗战初期,赵清阁确实是一位能说会写,又善于交际的人物。”
1938年夏,赵清阁、老舍等相继离开武汉赴重庆,鉴于赵清阁在话剧创作上的经验,老舍请赵清阁和萧亦五参加《王老虎》的改编。成功合作后,老舍邀赵清阁合作《桃李春风》,此剧好评如潮。
赵清阁与老舍在重庆曾毗邻而居。1942年10月,分离数年的胡絜青突然携子女辗转抵渝,20天后,方到北碚与老舍团聚,赵清阁则搬离北碚。这20天里,几个当事人该多么艰难、煎熬,至少一日长于一年吧?那些焦虑、愁郁、委屈、矛盾,想都想得出来。梁实秋《忆老舍》说:“那时候他的夫人已自北平赶来四川,但是他的生活更陷于苦闷。”梁实秋是知情人,说得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