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为了闽安,郑家这对父子恐怕要成为陌路人了。”闽安协台衙门开始考古挖掘的消息传开以来(详见本报7月12日A30版报道),村里人对这片土地的关注度也急剧上升。昨日,村中老者黄先生讲述了一段与郑成功相关的闽安往事。
这个故事里,郑氏父子因为民族立场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郑成功坚持反清,退守海上;他的父亲郑芝龙则北上进京,接受招安。
观点严重不同的父子二人,很难再有交集,却因为闽安打破僵局。公元1665年,郑成功顺利攻下闽安,以此为据点,对清政府构成直接威胁。无计可施之际,清朝廷打出感情牌,让郑芝龙亲写家书劝降郑成功。
这段纠结着国仇家恨的传说,在福建省博物院副研究员高健斌的考证下,得到了证实。他认为,这段历史反映了清初以来,闽安在战略地位上的提升。闽安,成为明末清初两股势力对峙的见证地。
郑芝龙倒戈导致唐王政权覆灭
黄老说,这个故事是从家里的长辈那听来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初年,当时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中原地区百姓并不服外族统治,一些人扶持逃亡的明朝皇室形成反清力量。当时,在福州就有一股这样的力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扶持唐王朱聿键,建立了隆武政权。
黄老说,这个郑芝龙很有意思,早年是做海盗的,后来被封了高官,主管所有军事,权势相当大。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也很受唐王朱聿键的重视,本来要将一个公主下嫁给他,但是唐王膝下无女,只好把“朱”姓赐给了他。
好景不长,次年清军南下,对唐王构成直接威胁。身为三军主帅的郑芝龙却无心抵抗,甚至在清军打到南平仙霞关时,下令守将撤回福州。郑芝龙的这一举动导致唐王陷入被动。为了解围,朱聿键亲自北上搬救兵,不幸在途中被俘,后身亡。
“郑芝龙海盗出身,他在做人诚信上有问题。”黄老说,这个郑芝龙看到形势不对,决定转投清帝,带着心腹北上受降。郑成功多次劝阻无果,到孔庙大哭,并焚烧了儒服,寓意自己此生将从戎,并对父亲立下重誓,“如果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会为父亲报仇。”
随后郑成功带领不愿受降的旧部出海,继续反清事业。郑芝龙则带着亲眷北上,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扬镳。
黄老所说的这一段往事,福建省博物院高副研究员在《先王实录》等典籍里找到了记载,证实传说不虚。
郑成功占据闽安与清军对峙
故事的后续发展,与闽安有着莫大关系。
黄老说,二人分别后境遇大不相同:郑成功依靠熟悉海战的优势,几年苦心经营下来,势力发展壮大。郑芝龙北上后遭遇背约,境况惨淡。
黄老口中短短的几句话,则是郑成功跌宕起伏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根据史书记载,顺治十三年(公元1655年),已经拿下闽安多地的郑成功,以漳州海澄为据点,与清军对峙。当时,清军派了贝子王顿屯重兵准备与郑成功大战。郑成功占了上风,向北面突围进军福州。然而,镇守郑成功大本营的黄梧向清军献出了海澄,投降了。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左右将领纷纷劝郑成功回师收复海澄。此时,郑成功做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根据清夏琳所著的《闽海纪要》记载,郑成功向众将士宣布:“吾欲图大事,海澄何足惜哉!”于是继续进军,攻下了闽安镇。
郑成功占据闽安,若以此为据点,可北上远攻,乃至威胁北京。当清廷意识到闽安的重要性后,搬来重兵企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
深谙军务的郑成功了解闽安的重要性,占据此地后,开始大举修筑军事工事。根据《闽侯县志》记载,郑成功巡视闽安镇后,下令工官冯澄世调集工匠筑土堡城寨,以作长久之计。这是闽安第一次有了土堡城寨,被命名为崇新寨。现在在闽安龙腰顶旁有一处石刻上,还有“崇新寨”三个字。
此外,闽安乡里传说,郑成功攻下闽安镇后,就在协台衙门里办公。衙门里有一个宋代的水槽,这里正是郑成功饮马之处。
接到家书劝降难改赤子忠心
闽安被占,让清军陷入了被动。在多番招安未果后,清廷想到了郑芝龙,让他修家书给郑成功,劝降。家书传到郑成功手中,大为震动。虽然现在的档案里查不到郑芝龙到底写了什么,但《闽海纪要》记录下了郑成功的回信。
作为三军主帅,面对降清这件事,郑成功的答案是:“闽安乃福州门户,不能让。清朝如果能讲诚信,善待我辈,则奉清廷为正统,我也归隐。但是清廷多疑,此事实难再谈了。”
最后,面对父亲,作为儿子他写道:“拿到父亲的家信,我还将信将疑,伤心不已。虽然最后我不能就抚,但父子之情不能忘,因此常睡到半夜起来,面向北思念父亲而哭泣。”
家书劝降未果,反倒触发了郑成功报国仇家恨之心,继续挥师北上,攻入浙江。
次年,清军乘郑成功北上之际,从鼓山上开路直扑闽安镇,同时调集水军,水陆齐攻。闽安危急,此时正在浙江台州作战的郑成功闻讯,决定放弃浙江,挥师回闽安。可惜当他回来时,闽安已被清军夺回,他只能开着战船,望洋兴叹。
福建省博物院高副研究员分析,郑成功失闽安,导致了他战略收缩,退回厦门。因为当时闽安乃门户,按照郑成功原来的计划,守住闽安就可从海上挡住清军,阻挡其出海的步伐。因此,郑成功宁可放弃已经拿下的台州,挥师回闽,足见闽安乃海防重地。作者:刘晓霞林良划 图【原标题:郑成功曾拒绝父亲劝降坚守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