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苏轼为何自号“东坡”?

2012/5/9 11:32:34 点击数: 【字体: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底,从皇家监狱一出来,苏轼就被决定贬斥到黄州(今天湖北黄冈),挂的是“团练副使”这样一个没有实权、俸禄也很微薄的职位。次年正月初一,苏轼就带着宗子苏迈,从京城汴梁(今天河南开封)出发,前往黄州。大约是仲春份,全家在黄州团圆。黄州当时是个偏僻的小地方,阴湿多雨,物价不高;黄州太守(姓徐)敬重苏轼,相待以礼,经常邀请他出席酒宴。但是,究竟是人口多俸禄薄,一家人的生活相当拮据。苏轼在写给秦少游的一封信中说:全家老少天天可供花费的钱不到150文。为了节省,苏轼模仿当时一个名人(贾收)的办法:每月初一,取出4500文钱,分为三十份,高挂在房梁上。天天早上用一个叉子取下一份,当天没有用完的钱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贮躲起来,用于招待客人。
 
    到黄州之后的两年,苏轼一家过的就是这种苦日子。可能是人口增加,也可能是从前的积蓄告罄,这样的苦日子也难以为继了。这个时候,追随苏轼二十年的马正卿到黄州看看他,目睹了苏轼一家的窘迫生活。巧的是,当时的黄州太守是马正卿的同学,于是他就热心替苏轼说情,让太守把一块从前是“营地”(可能是驿站)的闲置之地拨给苏轼一家耕种。这块有数十亩大的废墟,地处黄州城东山坡之上;苏轼所敬慕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做忠州刺史的时候曾经在城东山坡上栽种树木,经常到那里散步赋诗。因此,苏轼就给自己取了一个日后响彻天下的名号:东坡居士。从此,苏轼开始了为时两年的农民生涯。

    要把一块荒废了十年的地面变为可以长出树木庄稼的土地,辛劳不难想象;经过劳作,能够有所收获,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布满希看的快乐也在情理之中。这一段开垦东坡的日子,四十六七岁的苏轼一家辛劳并快乐着。这一段辛劳并快乐着的日子,苏轼以其生动的诗笔,记载了下来,这便是组诗《东坡八首》。为了方便朋友们了解距今920多年前苏轼一家的这一段生活,这里我根据《东坡八首》,转述如下:

     废墟荒凉已久,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荆棘丛生,清理起来十分费劲,用苏轼自己的话说是“开垦之劳,筋力殆尽”。不幸的是,当年又是大旱之年,开出的土地也因过于干燥,缺少肥力,很难长出东西。干活累极了的时候,放下锄头,苏轼不禁叹息道:唉!什么时候能涨工资(那时候叫“廪”,叫“俸”)呢!

    苏轼对这块草木丛生的荒地进行了规划,低洼湿润的地方种稻麦,高平之处种上枣树和栗子树。苏轼结识的居住在武昌的四川老乡王文甫,答应送给他桑树秧苗。苏轼喜欢竹子,尽人皆知,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于无肉只是让人瘦下往,无竹却会让人变得庸俗。苏轼是很想栽种一些竹子的,但是,苏轼担心,竹子会长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往,即赞宁《竹谱》所言“东家种竹西家理”。这一次他就决定不种竹子了。仆人在焚烧野草的时候,发现了一口隐躲着的老井,立即跑往报告了苏轼。苏轼听后,十分兴奋,打趣地说,种出粮食填饱肚子的事还八字没一撇,拿着水瓢喝水已经不成题目了。

    发现了水井,也发现了丝毫小泉。苏轼对这股泉水做了一次溯源考察。原来泉水来自远处山岭的那一边,穿过城镇村落,水流所过之处,野草茂盛地生长。有一段水流,形成了一个有十亩大的水塘,里边鱼虾成群。这是个季节性水塘,干旱季节,塘水也干涸了,只见干枯的萍草粘着在裂开的土块上。昨夜下了一场雨,雨水渗透到一犁深以下。苏轼前往寻觅水塘旧址,想为开垦荒地找一处水源。在水塘里,他看到水芹在土壤里的宿根有一寸来长,美食家苏轼于是就想:什么时候水芹长出嫩芽,我好拿它炒鸽肉吃呢?

    清明前种下水稻,苏轼就开始设想着种种乐事:水稻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出针叶,分蘖,风中叶片高举,月下挂着露珠,到了秋天,稻穗沉重,压得植株东倒西歪,一垄垄的稻田里,蚱蜢翻飞,如刮风下雨……在苏轼看往,都是美妙无比的。最令苏轼兴奋的是,刚刚收获的稻谷,舂米做成饭,一粒粒如同白玉,照亮盛饭的竹器。想起自己长久以来一直吃的,都是发霉变红跟土壤似的官仓陈米,苏轼以为,被贬到黄州,能吃到这样新鲜的米饭,至少口福是满足的。

    好的农民懂得土地肥力的重要性,这块土地荒废十年了,肥力可以想象。桑树柘树,不能很快长成,但是收获一茬麦子是可以指看的。投下种子还不到一个月,土块上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有农民告诉苏轼,不要让麦叶徒长,假如想要丰收麦子做很多饼子饵块,就得让牛羊上往踩踏。苏轼对农民的直言相告非常感谢,说自己吃上饱饭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他的恩情。
   
    …………
        
   《东坡八首》的最后一首,苏轼以开玩笑的口气,叙述马正卿跟自己的交往情形。苏东坡的诙谐、旷达,马正卿的执着、朴实,栩栩如生。诗如下: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昼夜看我贵,求分买山钱。

    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毯?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黄州四年,本是苏轼一生最为失意的时期之一。物质的匮乏,精神的沮丧,都非一般文人所能承受。但是,苏东坡却都能随遇而安,苦中作乐。他的苦中作乐,留给我们的,是一段佳话,一抹亮色。这佳话可以给我们平淡的岁月增添一点趣味,这亮色可以给我们坎坷的人生增添一份热和。【原标题:苏轼为何自号“东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国学资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