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艺人探索史前仰韶彩陶“指印”之谜
2014/9/26 17:15:0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新社三门峡12月29日电 题:河南民间艺人探索史前仰韶彩陶“指印”之谜
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的河南渑池县,是中国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仰韶古文化遗址57处,古文物遗址26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和蚌器等。其中,作为仰韶文化标志性的符号——仰韶彩陶最具代表性。
正是得益于这种浓郁的仰韶文化环境和氛围,河南渑池县民间艺人、仰韶文化传承人杨拴朝也开启了他的仰韶彩陶“神秘指印”探索之旅。
今年43岁的杨拴朝,是土生土长的渑池人,从事仰韶文化彩陶复制和研究10余年,如今是一位声名远扬的仰韶文化彩陶研究的“土专家”。中新社记者28日慕名来到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采访时偶遇杨拴朝,当时他正在博物馆里查阅相关的彩陶资料。
“从出土的一件件精美的彩陶中,让我看到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发达的制陶业和高超的彩绘艺术。”杨拴朝说,“尤其是绘制着精美花纹的彩陶,浓缩了几千年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更是让我着迷。”
不过,令杨拴朝颇感困惑的是,仰韶文化中精髓——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不规则圆点纹饰(类似人类指印)非常独特,仿制难度很高。他说,“无论陶工们如何用毛笔去画、去描绘、去模仿,却与出土的彩陶上的圆点纹饰总是相差甚远。”
那么,中国史前仰韶先民彩陶上类似人类指印的不规则圆点纹饰---“神秘指印”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由于彩陶上的圆点纹饰与人类指印极其相似,于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便付诸行动,杨拴朝决定用指印法绘制彩陶上的圆点纹饰。
杨拴朝说,“我们用指印蘸颜料按在彩陶胎上烧制成功后,与出土彩陶对比后惊奇地发现,两者的圆点纹饰相似度竟然高达98%,包括圆点中间部分颜料的厚重,边缘部分的淡薄,都精妙地在彩陶表面呈现了出来,而且画面整体也显得动感十足。”
通过对仰韶时代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以及彩陶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杨拴朝认为,彩陶上指印圆点的作用最初可能是记号,陶工在绘制陶器时又巧妙地将指印融入彩陶构图,成为图形有机组成,这样就形成了“指印绘彩法”。
为印证自己的观点,杨拴朝专门找到公安部门的指纹专家,分别对几片庙底沟出土的彩陶片上的指印进行了详细的科学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是具备人类指印特征,但无指纹。
之后,杨拴朝经过4年的反复研究论证及拜访请教专家,终于揭开了彩陶上“有指印无指纹”的玄机:一是彩陶在人工砑模工艺过程中指纹纹饰脱胎;二是当彩陶在烧制过程中绘制的指纹颜料因高温而熔平消失;三是先民在使用彩陶过程中自然磨损;四是彩陶距今几千年埋在地下经过长时的水浸泡、腐蚀使得指纹自然脱落。
故而,杨拴朝大胆推测,从史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指印看出,这是仰韶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指印文化”,是中国后世签字画押的雏形,是中国指印艺术的滥觞。
令人欣喜的是,杨拴朝“彩陶圆点纹饰为先民指印 ”这一点观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我们现在仍在传承使用的指印文化在仰韶时代找到了源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表示,此举将华夏民族的指纹运用术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