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朱氏彩绘 中原奇葩

2013/8/9 10:11:34 点击数: 【字体:

朱氏彩绘 中原奇葩

朱氏彩绘 中原奇葩

朱氏彩绘 中原奇葩

    彩绘,近几年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间异常流行,彩绘因其能展现个性化的自我而备受年轻人喜爱。其实,彩绘中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成语“雕梁画栋”由此而来。后来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被两者广泛运用和发扬光大,无论服饰、工艺品还是生活用品,都不乏彩绘的身影,乃至很多人都误以为彩绘是舶来之物。

    中国建筑彩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它自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除了主要的梁和枋,其他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也都精雕细琢。

    中原朱氏彩绘,从清末至今,一脉单传已至五代。朱氏彩绘的绝活“能在几厘米的纸和木板上沥出头发丝般的云龙和花鸟异兽,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去过中岳庙的人,都会被大殿中两尊高达6米、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的镇殿将军像所吸引。这两尊彩绘泥塑采用中原民间传统工艺精雕细琢,在全国也属罕见。而这精美之作,便出自朱氏彩绘第四代传人朱彦林之手。

    12月2日,在朱氏古建园林彩绘有限公司里,当朱氏彩绘第五代传人朱长存极其认真地向我们这些门外汉讲解贴金箔秘籍时,我从他专注的神情中感受到朱氏彩绘五代传承的精神之源。记者 苏瑜 文/图

    A 3D古法传承百载

    作品遍及少林武当

    中国古建筑之精美,常常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来形容,讲的就是建筑彩绘的技艺,而其中的佼佼者,便属河南的朱氏彩绘。河南的少林寺、白马寺、湖北的武当山道观……无不有朱氏彩绘的作品。内地古建筑专家秦曙光更大赞:“这种工艺可使传统彩绘3D化,除故宫的专家外,只有朱家培养的彩绘师能掌握。”

    朱氏彩绘起源于清末,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历经五代,一脉相承。朱世显、朱运洪父子是朱氏彩绘的创始人,作为工匠,无房无地,只能漂泊谋生。湖北武当山的彩绘、泥塑,河南汝南县东关的“城隍庙”彩绘塑像、南海学校“书香阁”就是他们父子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

    而朱培修、朱彦林父子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使得朱氏彩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革”期间,朱彦林和陈学兰夫妇饱受非难,他们创作的“还我河山”岳飞塑像,在湖南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赛获得一等奖,可是回家后被县领导批评,关押了17天。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逐渐重视古建筑保护,朱氏彩绘逐渐恢复、发展。朱彦林夫妇带着两个徒弟整体修复了河南嵩山中岳庙、河南汤阴岳飞庙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创作了“湖北木兰山木兰将军群组”、“广东肇庆鸿云寺”等泥塑、彩绘。

    朱彦林7岁就跟着父亲朱培修学活,并不局限于朱氏传统的技艺,而是广投名师,吸取别人之长。“父亲让朱氏彩绘达到了顶峰,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南有武当山负责彩绘设计施工的李二彦,中有在河南彩绘界的领军人物程伟、潘国军、张俊奇、赵武建等。目前全国从事朱氏彩绘技艺的有三四百人。更让人佩服的是,父亲泥(塑)、壁(画)、彩(绘)全活,他去世后,我们在泥塑上很难达到他的水平。”

    B 一脉单传

    在朱氏家族的彩绘技艺传承上,有一个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的女人,她就是陈学兰。 1987年,在郑州城隍庙进行彩绘施工的朱彦林,被河南省文物部门以收文物的形式从确山县二轻局工艺美术部特招到该研究所。结婚后便跟着丈夫朱彦林学彩绘的陈学兰,这一年放弃工作,跟着丈夫全身心投入到彩绘事业中。天妒英才,一年半后,朱彦林去世。

    “父亲英年早逝,如果不是母亲把师兄弟们凝聚在一起,朱氏彩绘将会陷入困境。”朱长存说,关键时刻,母亲挑起家族重担,为朱氏彩绘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她亲自披掛上阵,长年在一线工作,修复了河南大量的国家级、省级文物古建筑;2004年,67岁的陈学兰接到通知,带队负责郑州文庙的彩绘工程,精美的二十四孝图由此而在文庙活灵活现。

    而朱长存成为掌门人的经历更是神奇。朱长存青年时参军入伍,后从医20多载。2002年前后,眼看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作为朱家唯一的男丁,朱长存放弃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开始投入到彩绘中。

    “压力很大,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毕竟自己当时已经40岁了。”朱长存说,为了更好地传承朱氏彩绘,他把自己关到房间临摹父亲的小样。“坚持了一年。做梦都是画小样。”一年后,当朱长存画了龙给母亲看时,陈学兰惊呆了。“我当时都不敢相信,他是军人出身,多年从事医疗工作,从未学过设计、画图,我在旁边看着他一会儿画了四五张,比我那些学了多年的徒弟画得还传神,后来把图样交给研究所领导时,一口肯定是他父亲朱彦林画的。”

    除了刻苦学画,想来朱长存也遗传了朱氏家族在彩绘上的天赋,而这种天赋同样也出现在朱长存的子女身上。

    “我女儿19岁,郑铁六中的美术生。在绘画上,她有着更远大的理想。儿子朱艺,今年15岁,他现在都没有心思上学,特别喜欢去工地,现在画的小狮、小狗等也非常漂亮,栩栩如生。我计划让他当兵,磨炼一下他的意志,等将来时机成熟,再传授技艺给他。”朱长存说,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必须把学习搞好,将来从事彩绘这一行时,才能对得起每一处古建筑,不辜负祖宗留传下来的精湛技艺。

    百年不传的独到之秘

    历经五代人精心培育的朱氏家族,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特点,一脉相承至今。朱氏彩绘之所以今天名扬四海,在国内享有盛名,是因为其有着百年不传的独到之秘,尤其是“沥粉焊线”工艺。朱氏彩绘的“沥粉焊线”工艺堪称彩绘中的绝活,能在几厘米的纸和木板上沥出头发丝般的云龙和花鸟异兽,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

    朱长存特意让记者用手摸一摸他们用沥粉、焊线工艺绘制的云龙小样,金色的边框鼓出,像是焊上的金边,金箔、顏料、桐油等混合而成的沥粉,用专用工具挤出,厚薄不一的图案就有了立体感。 不仅如此,朱氏彩绘在泥塑、壁画造型及施工艺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如其在泥塑武像固定盔甲衣饰方面用9个吞头在头、脖子、腰等9个部位及用麻线、铁丝在18个地方把衣服扎起,固定衣饰形状,俗称“九吞十八扎”;佛像衣纹中的“兔耳折”、“棉油松香製眼球”等传统技艺手法更是不传之秘,雕塑出的泥塑立体感很强,神形兼备,走近雕像让人有种被透视的感觉。

    除以上这些独特的工艺手法外,朱氏彩绘还讲究根据不同的建筑、场合绘出不同的图案,比如河南的太昊陵主要建筑画龙,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12-12-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