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烙花张”
2014/7/10 9:26:5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南阳有三宝,玉器、烙花、《出师表》。”《出师表》即岳飞夜宿南阳武侯祠时书写的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玉器和烙花则是享誉全国的两种特产,烙花更是国内罕见的一种高水平艺术。
南阳烙花大约起源于清代。手工烙花是点上油灯,用特制的铁笔持续烧热,在筷子等木制品上作画、写字。烙花制品以筷子为主,兼有尺子、手章盒等,内容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其技法根据内容有所不同,山水采用写意,人物和花鸟用工笔,款识则用行楷,比画还要讲究。其工种按姿势分卧工、坐工两种。笔有粗、细、扁数种。到1958年搞技术革新时,又新添了电烙,制品扩大到屏风、条幅。
南阳烙花早期最出名的,要数以烙制高档筷子为主的西关卧佛寺街张家,不仅从业早,而且人员多,刚解放时达10余人,称“烙花张”。其中的顶尖人物是笔者的外祖父张西藩(1892—1972)。外祖父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上过私塾,练过书法,身体健壮,精神极好,人又聪明勤奋,做任何事情要求标准都非常高、严,所以他的烙花堪称南阳一绝,不仅各种画都画得好,而且款识写得好。
外祖父是卧工,烙花姿势酷似吸鸦片烟,刚解放时还差点被公安部门误查。他对山水、人物、花鸟各种题材都很精通,最擅长烙博古花瓶、雄鸡、喜鹊以及红楼、西厢、八仙古装人物画。他的画构图简练,布景严谨,线条流畅,着色润泽,花鸟、人物都干净利索,生动传神。他能根据不同情况,精确掌握用笔粗细、轻重、疾徐,所以画面层次分明,浓淡对比讲究。款识更是笔笔精到,潇洒劲秀,有赵体之风;个别顿笔较重,有碑刻的韵味;字的间隔适中,大小错落有致,字多而小的款识直得像一炷香。
外祖父在南阳颇有名气,讲究的人家专买他制作的筷子。解放前,有一户名门要送礼,特意到家订做,还多付了若干银两。
外祖父是全家的核心和技术指导,谁的活稍显粗糙,他就大声斥责,不允许充数出品。由于家风严,张家烙花总体水平高。1958年南阳成立烙花厂,张家有七、八人参加,舅舅张文瑞还当上了工会主席。外祖父是全厂唯一的卧工,德高望重,技艺超群,所以厂里特许他在家里工作。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外祖父已是古稀老人了,由于画画太辛苦,厂里只让他填款识。当时我在南阳第一高中读书,外祖父常对我讲笔划搭配、避让的知识,以及古人刻苦学书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为减轻外祖父的工作量,我也开始学习烙花填款,经过千百次的磨练,终于得到外祖父的认可,让我替他填写一部分。他还高兴地拿着我填款的筷子让亲朋好友看,这些筷子走外贸远销东南亚各国,主要供华侨使用。
“烙花张”艺术水平很高,但可惜留传下来的极少。主要原因是购买者没把它当作艺术品,只把它当作生活用品,随用随坏随丢。而家人认为自己会做,不稀罕,也不注意保存。
幸而我手里还保存一枚手章盒。这是我上初中时,舅舅张文瑞亲自烙制的。这枚手章盒系长方体,宽、高各2厘米,长10厘米,正面盒盖上烙的是手拿扇子款款走动的红娘,身后配以院墙、竹子、花草。布景严谨,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很美。加之在香油里浸泡过,所以通体滑润亮泽(见图)。这件制品逾45年而得以保存下来,是弥足珍贵了。
和我一起插队的农友、邢台的刘瑞生还保存了一双筷子。那是在1969年,我们大学毕业到河北威县插队劳动不久,我舅舅张文瑞亲自烙制赠送的。同村的几个男生每人一双,画的是一幅“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旭日东升图”。刘瑞生舍不得用,裹了好几层布,细心保存起来,秘不示人。即使他的孩子也只见过一次。今年春天我到他家,才有幸观赏一下,如同看一件稀世珍宝。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0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