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手工艺人张艳和她的布灵狗

2014/7/30 11:13:47 点击数: 【字体:

手工艺人张艳和她的布灵狗
 
手工艺人张艳和她的布灵狗
 
    原文标题:民间的神韵

    从香包到蛋雕,对张艳来说,都手到擒来

    2008年张艳申报的蛋雕、香包被列为郑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手工作品深藏着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涵,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珍贵的。

    祖传特色香包——扳脚娃娃

    “香包制作在我的祖辈就开始了,我姥姥的家里就存有一些祖辈留下的香包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扳脚娃娃。”

    “心灵手巧的妈妈为发展这项传统工艺付出了很多,她曾在哈尔滨、绥化、三门峡等地发展。香包工艺为我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是我谋生的主要手段。”
张艳将扳脚娃娃系列化,分为大中小号,布分为红绿黄色,品种有男娃系列、女娃系列、虎娃系列、猴娃系列等。工艺要求精细,造型要求可爱,填充物要求用医用棉加太空棉,必须有一个心形香包,内装驱虫辟邪的香药,放在娃娃的心口,整体洗涤时可取出。头部是采用传统的针法绣出眉目鼻口,头顶绣有发际,扎有小辫。肚兜是活动的,绣有四季花卉、福禄寿喜、传统吉祥图案等。

    “我做香包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时,市面上的布颜色很单一,只能用做衣服的边角料做香包,用绣花线点缀。单层布不好成型,就用糨糊将两层布粘在一起,有时也用纸背。剪个型,绣上花,装上香草,带上自己缝制的香包,心里美滋滋的。由于糨糊将布的孔隙封闭,香料气味释放不出,加之用糨糊很麻烦,也不太卫生,不太理想。”张艳说,多少年来她都在寻找做香包的材料,后来发现一种做衣服的衬,只有白色的,料很挺,透气性也好。用这种布剪成各种形状,再彩绘各种图案,香包的风格又变了。“传承很重要,但根据时代进行变化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传承。”

    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张艳创作了30幅有关毛泽东的剪纸作品,将它们与布料结合制成了香包。这是一项发明,并申请了专利。“剪纸香包”一词也被写入教科书。

    “这种剪纸香包技术在多年前令我费了一番脑子。那时就想把剪纸和香包结合起来,我用剪纸图样刺绣出图案,做成很精致的香包,受到市场欢迎。觉得刺绣太慢,就用丝网印加工图案,虽然效率提高了,但风格也变了,没有了民间味道。随之改成用及时贴刻制的剪纸,希望能粘到布上,十多年前我国生产的及时贴还粘不到布上,因为胶的黏度不好。现在当然可以了,而且还有许多品种可选。由于又有了更新的技术,这项成果也用不上了。”

    “虽然现代化生产的东西漂亮美观,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怀念那种一针一线缝制的工艺品。渴望用机械化代替手工劳作,当一切成为现实又觉得缺少什么,那是一种,是机械不能取代的精神,手工作品深藏着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涵,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珍贵的。”

    张艳,自幼喜爱美术,三十多年的追求、探索,使其对各种门派的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哪种艺术,对她都有浓厚的吸引力。当她了解到很多民间艺人的艰难与不易时,她萌生了组建社团,把大家集中起来的想法。经过两年的试运行,河南省民间艺术展演团于2007年1月正式成立。作为河南省民间艺术展演团团长的张艳,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2008年张艳申报的蛋雕、香包被列为郑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艳被授予此两个项目的市级传承人。2009年6月13日,在庆祝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绿城广场活动现场,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张艳香包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爱上民间手工艺

    正是对这种手工劳作的热爱,让张艳不断有新的尝试和发现。“最初做剪纸时是‘文革’时期,一把很笨拙的刻纸刀,那时只会用剪刀剪一些简单的图案,多数是用刻刀、玻璃板、蜡光纸。纸很脆,易掉色,一次只能刻一张,后来知道有剪纸的专用工具,有更多可供选择的纸张,剪纸就得心应手了。科技日新月异,材料多样化,连画稿都可以用电脑取代了。人们用雕刻机可以加工出人工达不到的精度,剪纸王国真是百花齐放。剪纸艺术已是家喻户晓,人人都能剪两手。但要做到一枝独秀,还要有自己的个性。”

    张艳的手工艺个性是命题创作,纯手工、不画稿完成一部作品,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这是要经过多年的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要的是用剪纸的语言表现作品的神和意。独创的、唯一的、有精神内涵的纯艺术品。不是照搬的、拼凑的。张艳的剪纸窗花就是一枝独秀,每年的窗花都供不应求,就是因为她的独特。只要用水将要张贴的平面擦湿即可粘上,而且不掉色。原创作品图案大气,不雷同,不用时轻轻揭下,不留一点痕迹。其2006年创作的剪纸作品《炎黄二帝》和《少林禅宗大典》成为河南的旅游产品。

    “儿时经常把鸡蛋做玩具,不知它的神奇。四十多年过去了,小小蛋壳竟然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带给我快乐的源泉。”从鸡蛋到鸭蛋,小到鹌鹑蛋,大到鸵鸟蛋,对张艳来说,都手到擒来。从彩绘的人物、动物,到诗词书法、山水花鸟都在寸间展现。随之,更高难的蛋艺术品就出现了。蛋浮雕、透雕,还有人在蛋壳上切割镶嵌甚至刺绣,还有做蛋中蛋的,高难度的艺术品增加了人们收藏的热度。“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要用心观察、体会,勇于实践,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生活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自己动手做些艺术品,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张艳身后柜子上的那盆特别的装饰物原来是开花的萝卜。

    “虽然我只有一个孩子,但在我的身边有无数的爱好者,多少年来我一直义务为企业、学校等部门传授技能,培养了许多人才,从事布艺及加工香包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更多的爱好者一起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我愿意付出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义务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

    从泥泥狗“嫁接”出布灵狗

    2009年一次民俗展示会上,省里的民俗专家从张艳的展台上用力拿起一只灵灵狗,却被“闪”了一下,原来他误以为是泥玩具,但拿起才感觉质地很轻、很柔软,这才发现竟然是“长相”与泥泥狗一模一样的布玩具。于是,这只狗就被称为“布灵狗”。

    众所周知,泥泥狗是淮阳特有的民间艺术,造型多样,历史悠久,这样的玩具怎么就成了布做的呢?说起“布灵狗”的诞生,张艳说:“我在许多展会上看到泥塑艺人为搬运泥泥狗作品显得很吃力、很辛苦,在庆幸香包又轻又便于携带的时候,我突然萌生了将泥泥狗做成香包样子的念头。”

    想法一出,急性子的张艳便开始详细了解泥泥狗的特点。张艳对郑州市群艺馆收藏的一册由倪宝成老师编著的《淮阳泥泥狗》爱不释手,“倪老师的书图文并茂,使我有幸看到了许多老艺人的作品,书中有太多我要学习的东西,我从中选出几幅富有典型特色的图片,琢磨着要将老艺人的精神所在,用布制品表现出来。利用泥泥狗的诸多元素在一种新的载体上和布艺的造型上嫁接。”

    随后,张艳开始着手选购材料,什么布最适合彩绘而且坚挺易成型,什么色彩更接近泥泥狗的“五色观”,构思成熟后,通过绘图、裁剪、手工缝制,用针线拉拽等多道工序,一只厚重的、靓丽的布质泥泥狗终于诞生了。经过彩绘使其具备了泥泥狗的特性,“泥模狗样”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用泥捏,已有成熟的工艺流程,并且已经创作出辉煌。用布表现立体形状,则要编制新的工艺方法,需要费一番周折。”

    “布灵狗融入了泥泥狗的文化元素,由泥制品演化为布艺,成为另一种载体是创新和发展。泥塑和布艺成本低,费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希望政府有关单位能从艺术设计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对布灵狗的发展进行研究,唤起人们对中原这一优秀传统民间瑰宝的重视,为没有泥的泥泥狗——布灵狗做一个特案研究,做一些切实的开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3-01-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