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王金合

2014/7/18 15:54:17 点击数: 【字体:

    王金合,男。1942年出生,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人,非物质文化《钧瓷烧制》传承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北京影视艺术学院古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神后镇“天合坊”董事长。

王金合
 
    自幼受钧瓷文化熏陶,在窑炉建造、陶瓷烧成和各种釉色的配制方面有丰厚的实践经验。1976年和杨富州在神后率先建造一立方米钧瓷窑,1981年成功地烧造出仿宋天青红斑的五指碗产品,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1988年香港记者夏捷女士采访和报导。2006年秋天,烧造出自康熙年间以来已绝烧的炉钧金斑釉产品,引起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青睐。2006年11月由中国陶瓷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五大名瓷作品评比会上,参展炉钧金斑釉产品有两件荣获金奖。2006年12月中原陶瓷名家精品展中,炉钧金斑釉高足盘被专家评为最佳珍藏品。2006年被河南省报业集团、河南省国家资产官委会、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商联评为行业领军人。2007年4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炉钧金斑釉展品“钵”被评为金奖,王金合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中国钧瓷文化终身成就奖。2010年第一届中国陶瓷创新设计大赛《佛山》作品“如意尊”获得银奖。2011年荣获河南省杰出陶瓷艺术大师。

    中央电视台10套栏目、香港凤凰卫视、河南省电视台午间新闻栏目、大河报、许昌电视台、禹州电视台及河南日报、今日安报、河南青年导报、许昌晨报等多家媒体对王金合烧造的炉钧金斑釉产品进行采访和指导。
王金合是以烧制炉钧闻名的。因为钧瓷,他创造了两个传奇。
  
    先说第一个。王金合的炉钧,尽管业内仍有不同的声音,但有一点是共识:人家的炉钧有个性!其釉彩或青绿绵绵,或桃腮粉红,或金斑盈面,或红绿交错。件件作品釉彩渗化,熠熠生辉,颇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与众多窑口的作品放在一起,不消去看底款,一眼就能清晰地辨别,这是王金合的炉钧。
  
    更重要的是,他还实现了炉钧由炉窑烧到大窑烧的转变。
  
    王金合他烧制炉钧纯属偶然。与所有钧瓷艺人所走的道路大致相同,王金合16岁进入当时的国营瓷厂,尽管不在钧瓷车间,但常年的浸润,使其对钧瓷自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从20世纪70年代起,王金合就与妻兄杨富州在自己家中建了座窑炉,悄悄开始了钧瓷的研烧。从小窑到大窑,从仿宋、仿清到现代钧瓷的釉色研发,王金合做得风生水起。1989年6月,他在大窑中偶尔烧出一件名为《橄榄瓶》的钧瓷,瓶体上色彩斑驳,诗意盎然,古朴浑厚,颇似传统的炉钧。就是这件色彩迥异的钧瓷,勾起了王金合对传统炉钧的记忆。
  
    所谓炉钧,原指在炉型窑中烧制的钧瓷。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最早称炉钧的,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用烘炉仿烧的钧瓷,史称南方炉钧。由清末神垕卢氏钧瓷世家创烧的一种釉色独特的钧瓷也称炉钧,又称北方炉钧。传统炉钧以焦炭为燃料,用木制风箱或小型电动鼓风机强行助燃,在炉型窑中烧制。这种在极端火焰下烧出的作品,釉色古朴,丰满沉稳,乳浊浑厚,五彩缤纷,是钧瓷烧制中一朵分外艳丽的奇葩。
  
    新中国的钧瓷烧造就是从恢复炉钧开始的。但传统炉钧最大的问题是,每窑只能烧成一件或若干件,且在极端火焰下烧成,成品率极低,不适宜钧瓷的普及和推广。后来,老艺人们逐步将炉窑改为大窑,并进行了许多革新,开启了现代钧瓷的新时代。而炉钧,随着时代的推移,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既然能在大窑里烧出第一件,就一定能烧出第二件、第三件。这说明,炉钧不仅能在炉窑中烧,也应该能在大窑中烧;不仅能用炭烧,也能用煤烧。这一偶然的发现,使王金合心中有了新的梦想。
  
    到了21世纪初,王金合在一座废弃的厂房里建起一座容积为5立方米的倒焰式窑炉,并将自己的窑口取名“天合炉钧坊”。
  
    王金合相信天人合一的力量。他认为,钧瓷美丽的色彩就是自然造化与艺人努力的结晶。而他的努力,是要用大窑烧出小炉的效果,用煤烧出炭烧的效果。王金合在窑炉上改结构,在釉料上改配比,在烧成上寻规律,历经磨砺,终成正果。
  
    这种执着似乎也感动了上苍,不仅成就了炉钧难以言表、美不胜收的釉色,还成就了他的第二个传奇。
  
    王金合他年轻时就体弱多病,因早搏、心动过速而多次住院,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病退。是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是急需探寻的规律在吸引着他,是无数期待的目光在鼓舞着他,是成功的喜悦在激励着他。到了21世纪,王金合的心脏早搏竟奇迹般消失了。年届七旬,他依然黎明即起,劳作不辍,成为当地年龄最大的一线钧瓷艺人。
  
    王金合他住在窑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然后会习惯性地将展室的射灯一一打开,踱着碎步,慢慢地欣赏着珍藏的件件艺术品,思考着一天要做的事,内心会不时溢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富足感。每天,他穿梭在自己的炉钧坊里,不停地劳作,或施釉,或烧窑,闲暇时也会接待一批批慕名前来造访的各地来客。有时,兴致所至,他也会吟出一些明快的打油诗:
  
    白天想来夜里盼,
  
    咋为钧瓷作贡献。
  
    创业创新靠实干,
  
    烧出精品是好汉。
  
    古铜釉色虎豹斑,
  
    千年锈斑今朝现。
  
    昔时炉钧展新颜,
  
    七旬老翁再加鞭。
  
    “七旬老翁再加鞭”,这该是怎样的壮志豪情?古稀之美是创新之美,古稀之美是劳动之美,古稀之美是艺术之美。古稀之年的王金合,其人生多像其烧制的炉钧,色彩斑斓,内涵丰富,回味久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名窑钧瓷网(2014-05-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