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李德慧香包制作技艺

2014/7/18 14:14:51 点击数: 【字体:

 李德慧香包制作技艺
 
李德惠
 
李德慧香包制作技艺
 
李德慧香包作品
 
    中原网讯(通讯员 杨艳琴)关于香包,民间称谓甚多,如香袋、香荷包,古时又称香囊、香缨、香缡等。香包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张祜就曾经写过《太真香囊子》一诗,诗中记述了杨贵妃佩戴香囊的轶事。三国诗人魏繁钦的《定情诗》中有“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包经唐宋至今,在民间仍盛行不衰。
 
    有关香包的历史由来,说法有二:一是“端午节”与屈原有关。此种说法在大江南北比较普遍,也是最为世人所接受的说法,即夏历(农历)五月端午。传说在这一天,爱国诗人屈原怀石自沉于汨罗江,楚人哀极,恐被鱼食之,遂以许多米粽为食物投入江中喂鱼,久之,则形成“端午节”家家食米粽,人人佩戴粽型香包,户户插艾蒿、饮雄黄酒的习俗;二是驱“五毒”说。农历五月,阳气回升,“五毒”滋生(蝎子,蜈蚣,蟾蜍,毒蛇,壁虎),由于地域文化的局限,对“五毒”的解释略有差异。在“端午节”那一天,民间有剪公鸡食“五毒”,剪“呼驱五毒”图,张贴于门窗之上,内涵寓意均为驱邪避灾。至今,每到“端午”前夕,中原一带的乡村里还仍保留着缝制各种香包、绣球的习俗。
 
    在香包的众多试样中,还有一种俗称“绣球香包”,在“端午节”的香包系列中独受青睐。这种绣球香包古时曾被用作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投球择婿”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十分多见。京剧《彩楼配》说的就是王宝钏在绣楼上抛绣球,投中意中人薛平贵,两人喜结“秦晋之好”的故事。
 
    李德惠香包技艺,她的代表性产品有“珠绣彩球”、“君子兰粽球”、“长命锁”、“春蚕”、“荷花”、“古钱币”、“葫芦”等几十个品种。其中珠绣彩球,在《女红工艺》(贵树红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版)一书中的“概述”一章,被重点强调:“本书主要介绍的是河南民间艺人李德慧改造创新的绣球——珠绣彩球。它与传统绣球的区别主要在于:选用织锦风味的彩缎做球面;填充物选用软材料,使球面圆润而手感柔软,不变形(传统绣球是硬面球);用现代材料如亮片、彩珠拉花作装饰;在球面缀上各种图案的米珠,使绣球更具立体感、装饰味,也更加富丽华贵。由于精致米珠图案的应用,李德慧的绣球被称为“珠绣彩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原网(2013-05-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