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代代传奇技 民间艺术瑰宝多 灵宝两艺人 巧手捏面塑
2014/7/8 11:48:3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前不久,河南电视台“可爱的河南”栏目隆重推介了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豫西面塑。荧屏上,两位灵宝老艺人毋紫星、屈云仙出神入化的表演令观者惊奇地睁大了眼睛。11月30日,笔者在一户办喜事的人家采访了正帮忙捏面塑的毋紫星和屈云仙。
毋紫星已年逾古稀,但她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捏起面塑来格外利索。屈云仙今年56岁,慈祥和蔼、谦逊干练。笔者见到她们时,两人正在捏传统的灵宝“高花”:厚厚的枣糕上,用竹签插着“龙凤呈祥”、“仙鹤戏松”主题面塑,旁边配以金童玉女、花卉瓜果、吉祥动植物等面塑图案,以表达美好祝福,烘托喜庆气氛。面塑做工细腻精巧、色彩缤纷艳丽,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豫西面塑又称面花、糕花,原是当地人们用来祭祀的祭品,后被沿用为儿女婚嫁、小孩百天、老人祝寿的礼品。其中,以男女订婚时互送的礼品——糕花最具特色。男方送给女方的糕花叫“平花”,面花直接摆放在枣糕上,不染色,浑然一体、浑厚拙朴;女方回送的糕花叫“高花”,面花捏好着色,用竹签插在枣糕上,纤巧秀美。糕花通常有“二龙戏珠”、“太子坐莲”、“凤凰戏牡丹”等主题,风格鲜明、喜气洋洋,寓意婚姻美满幸福,生子成龙,育女成凤,充分体现了豫西民间婚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谈到结缘面塑,毋紫星与屈云仙都淳朴地笑了。毋紫星和屈云仙都是灵宝市城关镇建设村村民。毋紫星家中姊妹众多,家中喜事一桩接一桩。小时候,毋紫星看到大人捏面塑,十分喜爱,虽是跟着凑热闹,倒也学得像模像样。她勤于观察、乐于琢磨,仅“菊花”就能捏出几十种不同的品种和花形。在她的手中,不管捏花鸟鱼虫还是飞禽走兽,无不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因此,毋紫星的面塑手艺在十里八乡都叫得响。屈云仙的母亲是方圆百里的“巧巧”,受家庭熏陶,屈云仙刺绣、剪纸、布艺、面塑样样在行,她的刺绣作品在灵宝市民间工艺制作比赛中还获得过二等奖。改革开放后,生活富裕了,群众文化生活渐渐活跃起来,元宵节闹社火、国庆节出节目,毋紫星、屈云仙这两位民间艺人经常碰面,相同的爱好使她们成了老朋友。她们经常合作捏面塑,互相交流面塑制作经验,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但屈云仙总是尊称年长的毋紫星为老师,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豫西面塑以食用为目的,必须经过和面、发面、成形、蒸制、染色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面粉发酵不够,食用口感就差。发酵太过,蒸熟后捏好的面塑则容易变形。毋紫星与屈云仙从实践中总结出用鸡蛋发面的技巧,制作的面塑无论口感还是造型都极佳。为了使面塑更加鲜活逼真,她们除了继承前人面塑制作的经验外,还“独创”了一道上油的工序,使面塑作品富于光泽和质感。她们的面塑用色大胆明快、大俗大雅,极具民间特色,受到不少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能者多劳。邻里乡亲谁家办喜事,都会请她们帮忙捏面塑。热心的毋紫星与屈云仙总是满口答应。毋紫星与屈云仙都知道面塑制作是一门手艺,但朴实的她们从没想到以此赚钱,每次帮忙都满心欢喜、从不推托。2000年夏天,灵宝市城关镇接到了一批民间工艺品制作任务,毋紫星和屈云仙挥汗如雨,加班加点地赶制面塑,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们的作品在展览时为城关镇赢得了荣誉,镇里要给她俩发奖金,却被她们谢绝了:“给镇里帮忙要啥钱呀,我们辛苦一点也心甘情愿!”
面塑进万家,欢乐心中留。屈云仙说:“面塑成了我和毋老师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借助面塑能为乡里乡亲做点事情,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精彩了。”毋紫星对笔者说,不久前,灵宝市老干部局请她教授面塑技艺,她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豫西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代代传承,永远散发出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西部在线(20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