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李松强是一名农民。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葫芦烙画,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起初,他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几棵葫芦,摘下以后,拿葫芦当酒壶、水壶用。后来,他嫌葫芦光秃秃的不好看,就试着在上面描画。用墨描上去的画容易掉色,他干脆买了支电烙笔,玩儿起了葫芦烙画。
在李松强的家中,桌上、床上,楼上、楼下,院里、房顶全都是葫芦。有的已经画好,有的还是半成品。李松强自豪地指着一对大葫芦上画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说:“有人出8000元钱我都没卖!”
李松强把部分庄稼地改成葫芦园,种出的葫芦最大的高八九十厘米,最小的只有两三厘米。他依据葫芦的形状,在上面烙人物、山水或者花鸟,自得其乐。妻子见他颇有些“艺术细胞”,就为他购买了几本美术方面的书。李松强这双拿农具的大手,开始正儿八经地翻起书本,拿起了电烙笔。
葫芦烙画有削皮、晾晒、磨光、烙画、涂漆等工序,电烙笔笔尖温度高达480℃,要把握好力度,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原先画坏了很多,都当柴火烧了。”李松强说。
李松强的葫芦烙画越来越好,吸引了许多村民来观赏。“葫芦强”的“名气”越来越大,居然吸引来了买主。“刚开始,这个买3个,那个买5个。去年,济源有个景区一下子买了100个。我为了赶活儿,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李松强挠挠头对记者说,“看样子,光靠纯手工制作不行,明年我打算买机器批量生产。”张莉莉 文/图【原标题:别人比葫芦画瓢他却葫芦上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