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许昌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古乐《葛天氏之乐》的文化阐释(4)

2013/4/17 17:06:26 点击数: 【字体:


 
    七、《达帝功》
 
    《达帝功》是“葛天氏之乐”的第六阕歌舞。

    “达”,在这里有两层意义:

    1、通达事理,表达上帝的功绩;

    2、以物相敬,感谢上帝的深恩。这两层意思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歌功感恩。在整个乐舞中,我们看到,感恩之处比比皆是,是否还会单独拿出一段篇幅再来“达帝功”──去向上帝歌功颂德呢?

    这,且不说在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中有着专门的《酒神颂》,就在我国的一些现存的民俗活动和少数民族史籍中也能找到答案。

    土家族的长篇述事史诗《摆手歌》,实际上是土家族的巫师“梯玛”在祭祀仪式中所唱的巫歌。

    它有如下四大部分:1、天地人来源歌;2、民族迁徙歌;3、农事劳动歌;    4、英雄故事歌。

    其中,“英雄故事歌”就是“达帝功”之类的巫歌,它处于“农事劳动歌”(即“奋五谷”)之后,在祭祀活动中由梯玛领唱,众人相和。被流传记录下来的英雄故事歌有:《洛蒙挫托》(即《八部大神》)、《日客额、地客额》(土家族的两位智慧能人)、《匠帅拔佩》(一位力大无比的男神)、《春巴麻妈》(一位保护女神)等。这些英雄既是    土家人的祖先,又上土家族祭祀仪典中的民族之神。

    在苗族古籍《古老话》中,《仡索》、《仡本》、《巴龙奶龙》、《惹戎惹笮》也是苗族祭仪中的“英雄故事歌”。其中《仡索》、《惹戎惹笮》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苗族传说中,仡索又名大索,是中国第一个降伏怪兽夔的人,他首先发明耧耨,是中华农业的奠基人。他装饰尚红,形似风。苗人认为他就是神农、就是炎帝,又是雷神。他的大儿子叫索戎,尊称仡戎、大戎、戎,他就是苗人的祖先蚩尤。

    在苗家的“吃牛”大祭时,上述“英雄故事”是巫师必唱的巫歌。它的内容也就是“达帝功”──表达先帝的功绩。

在祭典中以专门的篇幅来歌颂(以歌为颂)这些英雄,其目的就在于:1、求得英雄的护佑,这是主观的目的;2、以英雄激励自己的部族,这有客观的实效;3、是仪式的规定性所决定,这一仪程不可缺或,这既是受传统的制约,也是由于巫术-宗教的力量所至。

    神话学家西奥多·加斯特在《神话和故事》一文中写道:“如果从本质上来考察,英雄崇拜不仅仅是尊敬;它不止包括崇敬之情,而且怀有畏惧之心;不止是虔敬,而且是奉承。”当然,奉承的目的在于求得神的欢心、仍至得到神的保佑。

    因此,在规模宏大的祭祀仪程中,以单独的篇幅来记录下先人神迹,不仅应该,而且必要。正是有了这一仪程的存在,才有各人种、各民族的英雄史诗流传于世;才使我们能够理解文字史前的文明。
 
    八、《依地德》
 

    “葛天氏之乐”的第七阕为《依地德》。

    何为“依地德”?地德,语出《淮南子·俶  真训》:“古之人……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译成白话即为:“古代的人嘴里吃着东西游玩,肚子饱了就相互嬉戏,在祥和的大自然中交媾,饿了就吃大自然提供的食物。”这样“依地德”就可理解为“依从自然”,或“依傍大地”。

    古人很早就懂得:食、色,性也。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而人类的食与色,均离不开大地;大地,有着养育之恩,只有顺从于它,才能使人得到欢乐。因此,必须“依地德”。

    那么,乐舞的第七阕到底表演什么呢?

    我们认为就是表演“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即表演游荡、嬉戏、交媾、豪饮。其中关键的是“游”。游行,就是《依地德》一阕中的主要内容,其中,也不乏各种装扮和表演。
    考察世界各地的丰产祭仪,均有“游”的仪程:

    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中的游行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古希腊)城市酒神节的第一天举行盛大的游行,巴特农神庙的门楣上就雕刻着这种游行场面。演员们也参加游行,他们身着戏装,但不戴假面。
 
    古埃及的丰产祭祀也有游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把埃及的大神俄西里斯也称着狄俄尼索斯,他写道:
 
    狄俄尼索斯的这个祭日的庆祝是几乎和希腊人的狄俄尼索斯的祭日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埃及人没有伴以合唱的舞蹈。他们发明了另外一种东西来代替男性生殖器,这是大约一巨佩斯(1巨佩斯=46·2厘米)高的人像,这个人像在小绳的操纵下可以活动,它给妇女们带着到各村去转。这些人像的男性生殖器,和人像本身差不多大小,也会动。一个吹笛的人走在前面,妇女们在后面跟着,嘴里唱着狄俄尼索斯的赞美诗。
 
    印度大神湿婆的祭祀仪式也如同狄俄尼索斯的祭祀仪式:
 
    悉法的神像,安在肩舆上,被扛着绕庙而行;同时善男信女们一手执着神像的灵根,另一只手则持着金铸的生殖器。祭司身披白袍,诚敬地扛着生殖器的形象,群众则匍伏于其前。再前则有成群舞女,杂在乐队中间,随舆行进。……舞女们按着俄拉(一种乐器)和羯鼓的和缓节奏,扭腰摇臀,且舞且进,婆罗门僧一直把所拿的、饰以名贵宝石的银制大阳物,举向顶礼膜拜者,虔诚的信士,纷纷亲吻之物,并以恒河的圣水向他浇洒。妇人们则以歇斯的里般的扭摆动作,搂抱那根伟器,疯狂地吻它,并献以鲜花。头角镶金的圣牛,在群众杂沓中间扬长而行。
 
    在古印度的生殖巫仪中,湿婆(悉法)是“大自然的象征”,他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男性生殖器中。他的形象是把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圆柱立在女性生殖器中。”仪式中又出现了牛、牧童、牛粪等与农牧业相关的事物,也是一种丰产祭仪。

    在中国的丰产祭仪中,“游”,也是一个必有的仪程。

    西藏喜玛拉雅山麓珞巴族的阿帕塔尼部落,每年春天庆祝莫郎节。在巫师的带领下,参加节庆的人列队游遍各村,当路过田野时,青年们举着竹制的巨大的男性生殖器,边唱边跳生殖舞。

    前面所说的土家人的“跳马”,苗家人的“跳香”以及众多的汉族傩祭仪礼都有“游傩”这一仪程。

    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表演过程,才可能使群情激昂,祭祀才可能达到最后的高潮──乐舞的第八段:《总禽兽之极》。
 
    九、《总禽兽之极》
 
    “葛天氏之乐”的最后一阕为《总禽兽之极》。有的道学家将这一阕的名称擅自更改为“总万物之极”;殊不知这一改,就篡改了历史;给后人平添了许多麻烦。

    “禽兽”,是道学家们骂人之语;“禽兽行”,指乱伦的行为;“总禽兽之极”,将所有的禽兽行为表现到了极致,这就是指群交──性狂欢。

    在前一节里,我们列举的不少关于“游行”的祭礼中,常常看到队伍中的人们高举着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这是为什么?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只能在这里简单地作一点介绍:

    在关于农业丰产的祭仪中,在叙述英雄(祖先、氏族之神)的事迹中,常常有一段“英雄受难,失去阳具”的遭遇,为了英雄的“死而复生”(即复活),人们为他四处寻找阳具。因此,他们就以木头或兽皮或金属制作一只巨大的阳具(太阳),在游行中高高地举起,去召唤英雄的复活。

    这种对性器官的神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繁衍的认识。原始人把农业的丰产视同于人类自身的丰产,他们强调和崇拜的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人们欲谋求食物的丰收(农牧业的丰产),就必须对食物(动植物)施以巫术手段,让它们不断繁殖昌盛,“使葡萄酒、牛奶和蜂蜜等等如泉水一样从地下涌出”。怎样实现这一手段呢?由于阴阳交媾、肉体出生这一自然事实教育了日益觉醒的原始人,因此,他们就举行以性为中心内容的祭祀仪式,以男女交媾为巫术手段来催发万物、繁衍生命。这样,人们很自然而然地把播洒精液的男性生殖器看成是最神圣的东西,把生殖活动看成是最神圣的活动,把生殖巫仪看成是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

    这种以性狂欢为仪式高潮,并以此为结束的生殖-丰产祭仪,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

    前面谈到过的贵州傩仪撮泰吉,就有男女嬉戏、追逐、交媾的表演场面。表演者狂欢哄笑、最后要弄到满头大汗、精疲力歇为止。

    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更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巫仪。它除了有丰产巫仪大都具备的先人教导耕种、狩猎、制造工具等模拟表演以外,其中的生殖崇拜尤为突出。在仪式中,参加者赤身露体、披扎茅草,腰间捆上一支硕大的、用草扎成的男性生殖器,并用红色染布包头,象征阳具龟头。它在表演有关内容时,参加者手捧草作的阳具前仰后合,示雄、甩摆、追逐、嬉戏、交合,动作淫荡、道白粗俗,气氛热烈、情绪欢乐。

    在古希腊,──在秋天举行的埃勒夫西斯秘密庆典要持续九天。……它是与五谷的成长有关的。……庆典的最初儿天,人们列队游行,走向海边,在那儿举行洁身仪式。这一仪式并不总是井然有序的。第六天,人们又列队离一开雅典去埃勒夫西斯。数以千计的人,戴着常春藤花冠,手举燃烧的火把。埃勒夫西斯离雅典有九英里之远。到达那儿,整个庆祝活动更加喧闹、更加狂热。提提尼奥斯明确地指出,庆典活动中的乱淫行为也是一种仪式,一种带神秘色彩的举动。”
 
    在帕特里奇的《狂欢史》中,这种“总禽兽之极”的例证,真是比比皆是。
 
    考察完“葛天氏之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上古的乐舞,就是一场完整的农业丰产祭祀仪式。

    它,也就是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孜孜求索的“傩”。

    它,同样也是一部完整的原始戏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戏剧的源头,从而重新引发我们对戏剧问题的深入思考。

    《吕氏春秋》在记录这段古乐之前有一段论述:“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以伦理道德学说充当维系社会精神秩序的中国,对这种“淫”的、“不肖的”礼乐,当然是嗤之以鼻,使之不昌而亡。

    但是,时间之河流淌了数千年,中国傩的世界,并没有为强大的、各式各样的、“正统”的力量所毁灭。相反,在漫长的农业文明社会中,它生生不息,死而又生,从而养育出了中国的戏剧-戏曲(如南戏、花部戏剧、傩堂戏乃至解放后出现的苗剧、花灯戏、牛娘戏等直接生成于傩祭;而目连戏〈它培育了不少的大戏剧种〉、杂剧的渊源也在傩坛)。中国的戏剧-戏曲,实实在在就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唱歌网 2012-08-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